聚焦大灣區:東莞從一運到十五運 “籃球城市”與“舉重之鄉”頂峰相見-紫荊網

聚焦大灣區:東莞從一運到十五運 “籃球城市”與“舉重之鄉”頂峰相見

日期:2025-10-29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紫荊雜誌(記者彭彥)10月29日東莞報道:全國運動會—這場中國體育的巔峰盛會,以最宏大的規模、最激烈的角逐,見證着新中國從體育大國邁向強國的鏗鏘步伐。在這段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東莞,這座鐫刻着“籃球城市”熱血基因、流淌着“舉重之鄉”拼搏血脈的灣區明珠,始終以昂揚之姿閃耀全運舞台。

她是歷史的親歷者,從首屆全運會到即將開幕的十五運盛會從未缺席;她是榮耀的鑄造者,六運會力拔千鈞的槓鈴迴響、九運會男籃巔峰對決的吶喊猶在耳畔;她更是未來的開創者—隨着十五運會大幕將啟,東莞將再次迎來男子成年組籃球和舉重項目的精彩角逐,續寫這座運動之城與全運會之間歷久彌新的傳奇篇章。

六運會:見證“中國力量”震撼世界

1987年11月20日至12月5日,第六屆全國運動會(簡稱“六運會”)在廣東這片熱土上激情上演。此前五屆全運會均在北京或上海舉辦,而此次六運會首次由北京、上海之外的省份承辦,在中國體育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劃時代意義。

這屆全運會規模宏大,共設置44個比賽項目(其中包含27個奧運會項目)以及3個表演項目。來自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解放軍、前衛、銀鷹、林業、水電、煤礦、石油、火車頭體協等共計37個代表團的7500多名運動員齊聚一堂,在決賽階段展開激烈角逐。六運會的主會場設在廣州,部分賽事則分散在其他城市舉辦。其中,東莞有幸承辦了舉重和武術兩項重要比賽。

為了圓滿承辦賽事,常平體育館與石龍體育館拔地而起。常平體育館作為全國首座鄉鎮級多功能體育館,承擔起了武術項目比賽的重任。而石龍鎮更是舉全鎮之力,打造一座極具標誌性的石龍體育館。這座場館不僅設有主席台,還配備3000個階梯式觀眾座位,佔地面積達7萬平方米,完全滿足了全運會賽事的專業需求。誰曾料想,這座體育館竟會成為見證“中國力量”騰飛的璀璨舞台。

六運會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頂尖舉重健兒匯聚於此,展開了一場場巔峰對決,吸引全國各地的觀眾關注,現場座無虛席。這屆賽事,主場作戰的廣東選手何灼強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他以117.5公斤的成績打破了52公斤級抓舉世界紀錄,緊接着又以265公斤的總成績刷新了該級別的世界紀錄,成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打破舉重總成績世界紀錄的運動員。

另一位廣東選手何英強同樣表現出色,他以133.5公斤的成績將56公斤級抓舉世界紀錄收入囊中。而石龍籍運動員葉煥明則在60公斤級比賽中憑藉穩定的發揮和頑強的拼搏精神,摘得了總成績金牌,為家鄉贏得了至高榮譽。這枚寶貴的金牌,也為葉煥明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奪得銅牌奠定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在六運會的籌備階段,中國首位世界紀錄創造者、石龍人陳鏡開擔任了籌委會副祕書長一職,為賽事的順利進行付出了辛勤努力。而在全運會舉行期間,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在廣州,親自向陳鏡開頒發了奧林匹克銀質勳章,以表彰他對奧林匹克運動以及中國體育事業所做出的突出貢獻。陳鏡開也因此成為了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中國運動員,他的名字永遠鐫刻在中國體育的輝煌史冊上。

六運會舉重賽場上,運動員們用汗水譜寫的拼搏篇章,恰似改革開放浪潮中迸發的時代最強音。運動員們一次次突破極限的壯舉,不僅向世界展現了蓬勃向上的中國體育精神,更成為中國舉重日後在世界舞台屢創佳績的重要起點。如今回望,這場在嶺南大地奏響的“力量交響曲”,依然閃耀着奪目光彩,成為中國體育騰飛歷程中的經典篇章。

九運會:男籃決賽成為永恆經典

2001年11月11日至25日,第九屆全國運動會在廣州隆重舉行。作為新世紀中國首個大型綜合性體育盛會,本屆全運會不僅是對北京申奧成功後全國競技體育水平和人才培養成果的全面檢閱,更是廣東改革開放成就的一次精彩展示。來自全國46個代表團的9986名運動員齊聚嶺南,在42個大項357個小項的比賽中展開激烈角逐。

在這場體育盛事中,射擊(飛碟)比賽、男子籃球比賽、女子足球比賽複賽在東莞舉行。其中,男子籃球等比賽分別在東莞市體育館、常平體育館和大朗體育館上演。11月14日在東莞市體育館上演的男籃決賽,成為中國籃球史上永恆的經典——由初露鋒芒的姚明領銜的上海隊挑戰擁有王治郅、劉玉棟等名將的八一男籃。值得一提的是,王治郅已在當年4月份確定將征戰NBA,而姚明則在CBA賽場所向披靡,正邁向NBA的舞台,這場“移動長城”之間的對決吸引了全國目光。

比賽過程扣人心絃,雙方比分始終緊咬。解放軍隊執行最後一攻兩次未果,但兩次搶到寶貴的前場籃板。時間一秒秒過去,這時,球分到前場左側零度角的劉玉棟手中。他雙足並起,避過跳上來補防的章文琪,命中三分,最終幫助八一隊以91:88成功衛冕。這場巔峰對決堪稱中國籃球“黃金一代”的集體亮相,劉玉棟、姚明、王治郅、李楠等未來名宿同場競技的精彩畫面,至今仍為球迷所津津樂道。

時隔二十餘載,親歷現場的《中國體育報》記者閻志強對這場比賽記憶猶新:"2001年11月14日的東莞體育中心那個充滿懸念與情緒張力的男籃決賽現場。擁有劉玉棟、王治郅、李楠、範斌的解放軍隊與姚明、劉煒、章文琪等壓陣的上海隊奉獻了巔峰對決。兩強相爭的高水準、姚明和王治郅最後一次國內對決的高期待讓看台爆滿。”

閻志強回憶道,當時現場一邊是狂喜,一邊是章文琪坐倒在地、賈孝忠流下眼淚……喧囂之中,上海隊主教練李秋平點評比賽說,“我對球員們很滿意,儘管很遺憾。拼八一(解放軍隊)我們心理上不怕,其他球隊都選擇放棄,但我們的隊員信心很足!”賽後王治郅即將征戰NBA,21歲的姚明表現出了大將風度。他說,“如果這最後一球由大郅投就好了。”

在本屆全運會上,宏遠男籃獲得第四名,廣東駿達女籃斬獲季軍。東莞賽區的組織工作獲得高度認可,市政府榮獲“組織工作貢獻獎”,市體育中心、厚街、大朗、常平等賽區均被評為“優秀賽區”,青年志願者服務部更獲評省級“優秀服務集體”,充分展現了東莞出色的賽事承辦能力和城市綜合實力。

威水史:全運會必有東莞身影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運動會作為我國規模最大、競技水平最高的綜合性體育盛會,是新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自1959年首屆全運會舉辦以來,直至今年即將開幕的第十五屆全運會,東莞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其中,從未缺席這一國家級體育盛事。

翻開2006年出版的《東莞體育志》,可以清晰地看到東莞運動員在全運會上的奮鬥歷程。

第一屆全運會(1959年,北京):5名東莞籍運動員參賽,陳鏡開斬獲舉重男子最輕量級總成績金牌,陳笑嬋在賽艇項目奪得女子1000米雙人單槳有舵和女子八人單槳有舵兩枚金牌。

第二屆全運會(1965年,北京):6名東莞籍運動員參賽,謝潤深在水球項目摘金。

第三屆全運會(1975年,北京):17名東莞籍運動員參賽,梁秀琼在游泳項目斬獲兩金,柳穗則在賽艇項目奪得兩金。

第四屆全運會(1979年,北京):31名東莞籍運動員參賽,多名選手登上領獎台。

第五屆全運會(1983年,上海):33名東莞籍運動員參賽,徐冠南、葉潤成、李妙荷、林建新等游泳健將勇奪金牌。

第六屆全運會(1987年,廣東):34名東莞籍運動員參賽,葉煥明、劉惠章、鄺日忠、黃少歡等在舉重、賽艇、蹼泳等項目貢獻9枚金牌。

第七屆全運會(1993年,北京、成都、秦皇島):41名東莞籍運動員參賽,胡景海、陳耀華、冼傍娣分別在游泳、水球、皮划艇等項目摘金。

第八屆全運會(1997年,上海):38名東莞籍運動員參賽,舉重選手岳平田奪冠並四次打破世界紀錄,冼傍娣/冼傍興組合在皮划艇項目奪金。

第九屆全運會(2001年,廣州):24名東莞籍運動員參賽,李浩均、梁富亮、劉曉春、麥丹妮、原有湖在游泳、體操、賽艇、皮划艇等項目斬獲金牌。

……

即將到來的第十五屆全運會具有劃時代意義——這是粵港澳三地首次聯合承辦的大型體育賽事,也是全運會歷史上首次走進香港、澳門。作為東道主城市之一,東莞將承辦籃球(成年組男子)、舉重等精彩賽事。目前,各項籌備工作已進入最後衝刺階段,東莞賽區按照“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的辦賽目標,以最高標準、最實舉措、最優服務,呈現一場彰顯嶺南風韻、東莞特色的體育盛會。

在參賽方面,東莞健兒同樣蓄勢待發。本屆全運會,預計將有逾百名東莞選手代表廣東隊出戰,參賽項目涵蓋籃球、舉重、體操、游泳、帆船、自行車、羽毛球、擊劍、馬術等多個項目。截至目前,廣東代表團已斬獲6金3銀4銅,其中東莞體操新秀柯沁沁獨攬三金,跆拳道選手嚴磊也為廣東隊添得一銅。

從1959年全國第一屆運動會至今,東莞在全運會的歷史長卷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時代背景下,這座“運動之城”必將續寫新的輝煌,為中國體育事業發展注入更多“東莞力量”。讓我們共同期待十五運會在嶺南大地的精彩綻放!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劉可熠 校對:葉青 監製:蘇藝
十五運會火炬傳遞今舉行 香港站路線全長約十公里
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6%
中華體育精神頌十五運站宣傳片上線
陳茂波:今年全年經濟增長目標料可順利達到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