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輝:法國政壇震盪 翻閹總理任期長短成疑-紫荊網

黃錦輝:法國政壇震盪 翻閹總理任期長短成疑

日期:2025-10-24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 黃錦輝

近日,法國政壇大玩“旋轉門”,上兩任前總理貝魯上任僅9個月,便因預算案無獲國民議會通過,被迫下台。其繼任人勒科爾尼臨危受命,但上任未到一個月於10月6日便辭職,任期只是短短27天,創了政界歷史。但事情卻峰廻路轉,總統馬克龍於10月10日又再度任命勒科爾尼為總理。馬克龍兩年內換了6個總理,令人質疑法國政府的穩定性。再者,勒科爾尼獲“翻閹”,更顯示出馬克龍“蜀中無大將”,如此這般,他又如何能夠在國民議會內抵禦如狠似虎的反對派呢?因此,筆者估計法國政壇將會愈來愈亂。

儘管許多香港市民對此事反應冷淡,但事件對香港經濟難免會有一定影響。歐盟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其整體經濟實力僅次於美國及中國,法國是其中關鍵一員。香港作為高度開放的國際商業樞紐,與歐洲各國在貿易、投資、金融等領域聯繫緊密。因此,一旦歐盟核心國家政局動盪,歐洲經濟前景必會受到衝擊,進而波及香港的對外經貿。尤其在當前中美關係緊張、美國屢次藉打壓香港以遏制中國的背景下,拓展歐洲市場被視為香港重要的戰略出路之一。倘若歐盟自身陷入政治碎片化及治理困境,這條“紓緩美國打壓之經濟出路”的穩定性也將大打折扣,對香港的長遠發展百害而無一利。

左中右勢力三足鼎立

是次法國政局危機的根源,可追溯至馬克龍去年企圖扭轉議會僵局,進行了一場政治豪賭,解散國民議會並提前舉行選舉。他原本的意圖是想透過重選去鞏固其執政基礎,但結果卻適得其反,馬克龍所屬的中間派失去議會多數席位,完全失勢。取而代之的是極左、極右翼聯盟與中間派勢力三足鼎立的局面。因此,國民議會中的權力結構被徹底重組,使得任何重大政策都難以獲得穩定支持。貝魯提出的2026年《財政預算案》就是因此而遭多方狙擊,最終未能獲得通過。總理勒科爾尼於上任雖然被寄予厚望,馬克龍希望他能力挽狂瀾,但在組閣過程中選擇沿用大部分舊有班底,被反對派批評為只是“新瓶裝舊酒”,未能回應國民議會大眾要求變革的呼聲。所以,其內閣提名遭否決,成為壓垮其短暫任期的“最後一根稻草”。

勒科爾尼獲“被連任”是因為他成功再重組內閣。總統府於10月12日公布新內閣成員名單,當中出現不少擔任過政府職位的年輕議員,以及來自民間團體的任命。不過,反對派各方仍然並不滿意,極左派與極右派均揚言將會提出不信任動議。因此,勒科爾尼的總理寶座能坐多久,實在不太樂觀。他在再接任見傳媒時亦直言,法國政壇嚴重分歧,“他未必長時間擔任此職”。

評級下調反映憂慮

法國政局的持續動盪,已不僅限於國內治理危機,更在國際舞台上釋放出強烈的負面訊號。政治不穩定直接削弱市場信心,導致歐羅滙率承壓下行。歐盟的標普信用評級為“AA+”,評級展望是“負面”;評級是受到歐盟成員國的財政狀況、經濟增長,以及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

各國際信用評級機構都對當前的法國經濟略收信心,並下調其評級,例如惠譽已將法國的主權信用評級從“AA-”下調至“A+”,創歷史最低水平;標普將法國評級定為“AA-”;穆迪評級為“Aa3”。這些評級是預警,突顯出外界對歐盟核心國家的治理能力深切憂慮。由此可見,法國當前的困局絕非孤立事件,而是折射出整個歐洲政治生態正面臨深層結構性挑戰。

總結而言,香港人必須居安思危。法國政治震盪,發生在遠方的歐洲,表面上看是“他人之瓦上霜”,對香港而言似乎無關痛癢,畢竟香港與法國之間並不如港英般存有深厚的歷史關係。然而,法國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歐盟)的核心成員,若然他的政治出現什麼風出草動,便必然會影響世界經濟,香港亦難以獨善其身。

(作者係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副會長。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香港特區代表團赴雄安新區考察
紀念台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王滬寧出席並講話
夏寶龍會見香港特區考察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區代表團有關官員
今日 第一個台灣光復紀念日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