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灣雲集多家大型商場和百貨公司,其心臟地帶隱藏著一個非常接地氣的渣甸坊市集,售賣林林種種的便宜服飾、生活用品、新鮮蔬果和糧油雜貨,有著港島“女人街”之稱。這個在高樓大廈夾縫裏的市集,至今已有逾67年歷史,是銅鑼灣零售的始祖。
逾67年歷史 原渣甸街小販組成
渣甸坊(Jardine's Crescent)市集屬於渣甸街的內街,鄰近崇光百貨、利園、希慎廣場和時代廣場等著名商場和百貨,是一條行人專用街道。它連接渣甸街及啟超道,從街頭到街尾,整條道路並不寬廣,狹長型的街道擺滿逾百個密密麻麻的攤位,售賣各式各樣的廉價服飾和生活雜貨,濕貨乾貨任君選擇,難怪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都吸引許多街坊或遊客前來幫襯或尋寶。該市集源於約1958年,由原本在渣甸街擺攤的小販組成,因政府收地修路,而獲安排遷入渣甸坊。這個外表平平無奇的市集,原來是銅鑼灣零售的始祖,見證了區內的興衰!
建燈籠洲街市 露天小販拒入室內
早在逾百年前,銅鑼灣已設有本港最早的露天市集,小販主要集中在東角及渣甸山之間的街道。至上世紀二十年代初,銅鑼灣成為英資洋行怡和(前渣甸洋行)的根據地,在購買附近土地後命名為“渣甸街”,英文名為Jardine's Bazaar,是市集之意,並沿用至今。隨著銅鑼灣東角一帶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起漸漸由工業發展為零售業,吸引大丸、崇光、三越及松阪屋四間日資百貨進駐,不僅開啟一個嶄新的消費時代,亦成為大眾心目中的銅鑼灣地標。與此同時,港英政府為了發展道路和規範小販,在渣甸街興建燈籠洲街市,希望將露天攤檔搬至室內,但遭小販們的極力反對,經過一番爭取後,當局惟有將渣甸街後面的巷仔變成小販們聚集點,並規劃成行人專用區,取名渣甸坊。
三代小販傳承 原始地道庶民風景
自六七十年代起,渣甸坊成了許多街坊每天必逛的市集,也成了遊客們感受香港地道文化的好去處。但隨著九十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爆破,日資百貨相繼撤離香港,以及本港經濟轉型,乃至後來本港先後遭受亞洲金融風暴、SARS、國際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等衝擊,小販們都總能迅速回應時勢的變化,售賣平民百姓的生活所需。渣甸坊市集屹立至今,歷經了三代小販的傳承,任憑區內物換星移,它仍是銅鑼灣充滿本土特色的地方,至今不乏捧場客,仍然保留最原始和地道的庶民風景,是迎合尋常百姓消費的好去處。



今日熱搜
本週熱搜
本月熱搜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