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閻偉寧
香港特區政府日前發布的《香港營商環境報告:“一國兩制”獨特優勢》(下稱:《報告》),既是對香港從動盪到繁榮跨越的權威注腳,更是描繪未來發展的清晰藍圖。透過報告,我們既能看到香港浴火重生的深層動因,也能感受到社會各界對香港發展的殷切期待,更能觸摸到香港未來的強勁脈搏。
香港營商環境的根本改善,首先源於國家安全基石的築牢。2019年黑暴之亂曾重創經濟,零售、旅遊等行業首當其衝。但國安法實施後,社會秩序迅速恢復,法治根基重塑。2024年底,海外或內地母公司的駐港公司增至9960間,同比增10%,創歷史新高,印證國際投資者的信心。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成立兩年多,吸引84間企業,帶來約500億港元投資,創造2萬個職位,這些數字背後是國家安全帶來的市場底氣。
“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是核心驅動力。香港作為單獨關稅區,零關稅、低稅率與自由港地位持續釋放紅利,2024年再獲“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稱號,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重返世界前三。香港同時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十四五”規劃明確其在金融、貿易等領域的角色,粵港澳大灣區促成“金融+科技”“服務+製造”的互補格局。
特區政府的主動作為同樣關鍵。從“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引才,到“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招商,從北部都會區布局到智慧城市推進,政策組合拳注入活力。2024年香港初創企業近4700間,同比增10%,雇傭1.8萬人,這既得益於創科基金支持,也源於“產學研”生態的構建。
《報告》發布後,香港社會反響強烈。香港《文匯報》、《大公報》等媒體稱其“為工商界開拓藍海”“鞏固國際中心地位”,香港中華總商會認為,《報告》增強了投資信心,香港貿發局強調助力環球商界利用香港平台。這種共識源於對“由亂到治、由治及興”歷程的深刻認同。
國際社會的行動更具說服力。儘管個別西方勢力唱衰,數據卻顯真相:2024年駐港美國公司達1273家,位列第三;美國企業通過投資推廣署在港設32個專案,同比顯著增長。國際評級機構態度積極,惠譽、標普、穆迪維持香港信用評級,穆迪更將展望調至“穩定”,認可其“政策高效、金融韌性突出”。
展望未來,香港有望在多個領域實現突破與發展。在金融領域,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將繼續深化與內地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吸引更多國際資金流入,鞏固其在全球金融市場的重要地位,特別是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在創新科技領域,特區政府加大投入,吸引創科人才,與內地的科研力量合作,有望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取得成果,推動產業多元化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在貿易和航運方面,香港憑藉自由港地位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將進一步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往來,提升其國際航運樞紐的地位。
站在“一國兩制”座標上,香港發展從不孤立。從國安法守護的穩定,到融入國家戰略的天地,從國際資本匯聚到青年逐夢熱情,香港正奮力書寫發展新篇章。正如中聯辦所言:“有國安法守護,香港定能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準開放。”在國家支持與自身奮鬥下,香港巨輪定將破浪前行,駛向更加璀璨的未來。
(作者為中國僑聯委員、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委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