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匯全球·綠創未來:2025 GIS 全球創新峰會(深圳)盛大啟幕-紫荊網

智匯全球·綠創未來:2025 GIS 全球創新峰會(深圳)盛大啟幕

日期:2025-09-07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9月6日下午,全球創新峰會(深圳)在深圳南山成功舉辦。本次峰會以“智匯全球·綠創未來”為主題,由全球科技創新聯盟(香港)主辦,硅谷高創會聯合主辦,北京高創匯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機盛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2045加速器)承辦,匯聚了來自政府、學術界、產業界及投資界的重磅嘉賓,共同探討綠色科技與創新生態的深度融合與發展路徑。

深圳作為創新與夢想交織的城市,正成為全球可持續變革的重要力量,“智匯全球·綠創未來”不僅呼應了綠色轉型與全球協作的時代命題,也彰顯了科技向善、創新共贏的共同願景。

精彩主旨演講

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郭子平女士發表開幕致辭,她在開幕致辭中表示,深圳-香港-廣州集群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新發布的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中位列全球第一,這一成就得益於企業、科研機構及投資機構的共同貢獻。郭子平同時強調,深圳市將持續優化創新環境,支持科技攻關與人才培養,期待與各界攜手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再上新臺階。

硅谷知名計算機科學家、《浪潮之巔》作者吳軍博士帶來題為《人工智能綠色科技未來》的主旨演講。以“西瓜、橘子和芝麻”的生動比喻,闡釋了把握技術創新與產業機遇的關鍵邏輯。他指出,企業應聚焦於具有全局意義的“西瓜問題”,如全球氣候變化、數據資產化、物流優化和老齡化社會服務等重大命題,而非過度關注技術細節或短期熱點。

吳軍博士還指出,數據將成為繼土地之後的新一代核心資產,其規模足以支撐未來數十年的經濟增長。吳軍建議創業者與投資人需具備數學思維和獨立判斷,避免盲從熱點,而應重視基礎科研與原創性研究。同時,他認為人工智能仍是早期工具而非威脅,深圳作為創新高地,更應立足基礎科學和哲學高度,從根本上突破關鍵瓶頸、定義未來賽道。

隨後,著名數學家、中山大學香港高等研究院應用數學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張益唐發表特邀演講,他以一個學者的視角,從基礎學科的角度出發,結合自身經歷闡述了數學與應用科學的深刻聯繫。他通過早年解決密碼編碼難題和英特爾信號轉換器優化等實例,說明抽象數學如何直接推動技術突破。針對人工智能發展,他強調數學思維不可或缺,指出AI不僅不能取代數學,反而更需要數學為其提供底層支撐。他以攻克孿生素數猜想的經歷為例,說明真正的創新往往源於"在公認走不通的路上堅持突破"。

張教授認為,AI雖能協助數學家完成計算驗證,但無法取代人類的創造性思考,鼓勵研究者保持獨立思維,在看似極限的領域繼續探索新可能。

GIS全球創新展啟動儀式

硅谷高創會創始人兼CEO雷虹女士正式推介了於2025年12月2日至3日在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舉辦的GIS全球創新展。

雷虹女士在演講中回顧了自2011年在硅谷創辦高創會以來的初心與歷程,她表示,GIS全球創新展旨在搭建一座連接全球創新的“彩虹橋”,推動顛覆性技術的國際化發展與產業化落地。她強調,GIS不僅是一個科技展覽,更是聚焦“黑科技”產業化的全球頂級平台,致力於推動前沿科技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從概念走向應用。

本屆GIS將立足香港,依託其國際化優勢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資源,構建“技術-資本-市場”三重閉環生態。展會預計匯聚500家頂級投資機構、1000家全球專業採購商,並設立人工智能+具身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科技、消費電子、智能家居及物聯網、大數據+企業軟件、先進製造、生物醫療、和G-Star新概念初創展等八大前沿領域展區,以及美國、歐洲、日韓、東盟和中國香港五大國家和地區館。

雷虹特別指出,GIS將全球科技藉助人工智能智能匹配系統,為參展商與觀衆提供精準的資源對接與服務,通過數據賦能實現高效參展與商業合作。

同時,她特別宣布,量子基金聯合創始人、華爾街投資大師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已確認作為首批重磅嘉賓出席開幕式!更多重量級嘉賓信息將陸續通過官方渠道公布(GIS官網:https://www.gis1000.com/)。她誠摯邀請全球創新者共聚香港,共同打造一場真正國際化、高水平、具有產業實效的創新盛會。

緊隨其後的啟動儀式,更是向現場氣氛推向高潮。

硅谷知名計算機科學家吳軍、著名數學家張益唐、深圳醫療保障研究院院長張學記、紫荊雜誌社副社長黃曉華、同創偉業創始人鄭偉鶴、鬆禾資本創始合夥人羅飛、深創投集團投資銀行部總經理王紅衛、中美創投創始合夥人胡浪濤、天禾資本創始合夥人王煒、國際私募股權論壇主席李婧硅谷高創會創始人雷虹共同啟動2025 GIS 全球創新展(香港)

在現場嘉賓的共同見證下,2025GIS全球創新展(香港)正式宣告啟動。

啟動儀式後,所有嘉賓與全場觀衆共同拍攝大合影,記錄這一象徵“智匯全球”的重要時刻。

創新巔峰對話,直面熱點議題

峰會現場還設置了三場創新巔峰會話,讓不同職業、不同背景的頂尖人士破界交流,摩擦出創新的火花。

對話一:科技與數學

首場對話在吳軍博士與著名數學家張益唐之間展開,雙方圍繞數學與人工智能的融合展開深度交流。吳軍從計算機科學的發展歷程切入,指出數學是人工智能乃至整個計算機領域的基石,強調“沒有數學就沒有計算機科學”;張益唐則結合數學史及自身研究經驗,提出重大突破往往依賴於天才人物和思維範式的轉變,並認為當前中國數學已具備良好發展基礎,正逐步涌現更多原創性成果。雙方一致認同,數學與AI的深度融合將持續推動科技根本性進步。

在雙方對話之後,現場還有觀衆提問環節,多位觀衆就“AI如何賦能數學教學”、“遊戲與短視頻對青少年的影響”等現實問題與嘉賓交流。兩位教授強調,中小學數學教育應重視邏輯訓練而非機械刷題,同時建議家長理性看待技術發展帶來的挑戰。

對話二:科技與投資

第二場對話在吳軍與同創偉業創始人鄭偉鶴之間展開,在對話環節中,雙方圍繞人工智能與科技投資等話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吳軍博士以國際知名企業為例,指出全球資本對前沿技術領域的高度關注,同時提醒投資者應理性看待市場熱度並拓展信息渠道。而鄭偉鶴則迴應稱,國內在該領域的投資仍相對謹慎,估值水平與國際存在差距,資金來源和結構較為特殊,且在退出機制和政策導向方面面臨一定限制。發言中還特別提到,部分研發週期長、資金需求大的領域面臨更顯著的融資挑戰,而某些行業受政策限制較難在國內獲得上市機會。另一方補充表示,投資者不應僅聚焦單一熱門領域,更應關注那些規模巨大、確定性高的基礎行業,這些領域的技術進步往往能帶來顯著的市場價值。

在隨後的觀衆互動環節,多位提問者從投資哲學與教育實踐角度與嘉賓交流。針對關於認知邊界的提問,嘉賓認為投資需基於有限信息做出最佳判斷,保持合理預期;另一方則引用權威研究和方法論原理,強調尊重客觀事實、避免過度假設的重要性。最後,對於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引導方法問題,吳軍博士分享了人工智能賦能個性化教學的案例,指出技術應用對提升教學效率、實現因材施教具有積極意義。

對話三:AI產業化

第三場對話圍繞“AI 產業化:‘雲端-終端’協同的落地與出海”,吳軍博士與雲天勵飛董事長兼CEO陳寧,圍繞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路徑、技術突破與全球競爭格局展開深度交流。吳軍博士首先就人工智能在平台、算力與應用三大層面的發展現狀及瓶頸提出問題。陳寧博士從技術要素角度分析,指出在應用落地、系統集成及部分數據資源方面已形成自身特色,尤其在智能硬件與AI結合領域具備獨特優勢。他強調,當前人工智能正從“訓練時代”邁向“推理時代”,低功耗、高能效的推理芯片需求正快速崛起,推動終端應用普及。雙方均認為,不能簡單以單一技術指標衡量發展差距,而應結合具體應用場景、商業化成熟度及生態完善度進行綜合判斷,同時強調大規模應用推廣和全球化市場布局對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在觀衆互動環節,現場提問聚焦國內外技術對標、發展差距衡量等現實關切。陳寧博士迴應指出,行業對比需全面考慮技術性能、軟件生態、應用適配等多維因素,不能簡單以個別企業或產品作為對標對象;在差距評估方面,應區分技術迭代週期與應用落地階段,理性看待動態發展中的相對位置。雙方均表示,中國在應用推廣和市場滲透方面進展顯著,未來有望通過規模化應用帶動技術升級,並通過全球化合作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

圓桌會議,共話創新

巔峰會話之後,圓桌會議環節由硅谷高創會創始人兼CEO雷虹女士主持,特邀深圳大學前常委副校長、深圳醫療保障研究院院長張學記,鬆禾資本創始合夥人羅飛,深創投集團投資銀行部總經理、人才基金總經理王紅衛,中美創投創始合夥人胡浪濤,以及金蝶集團大企事業部總經理李益文共同參與。

在圓桌會議中,各位嘉賓圍繞“構建綠色可持續的創新生態”展開熱烈的交流與探討。從科研轉化、資本賦能、跨境資源對接和產業落地等角度出發,探討了中國企業如何從單一產品出海升級為數字生態出海的核心議題,分享了在醫療科技、智能硬件等領域的實戰經驗,並就數字接口設計、本地化適配、生態協同等關鍵挑戰提出了具體建議。

整場討論聚焦痛點、回應現實,為中國企業全球化發展提供了具備高度實操價值的參考路徑。

此外,現場還設置了抽獎環節,5名幸運觀衆獲得了價值5000元的12月GIS 全球創新展(香港)貴賓門票。

本次峰會不僅為全球科技創新者搭建了高水平、國際化的交流平台,更清晰展現了綠色與科技深度融合的未來藍圖。各方講者與嘉賓的前瞻分享、跨界對話與深度洞察,為推動產業綠色轉型、促進可持續創新注入了新的動力與靈感。

深圳,作為中國創新的重要窗口,再次證明了其在匯聚全球智慧、引領產業變革中的樞紐地位。12月GIS全球創新展(香港),我們期待所有與會者能將繼續攜手,將今日之所思、所感、所獲,轉化為切實的行動與合作,共同智匯全球,綠創未來。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李天源 校對:周默 監製:姚潤澤
工信部:“十四五”推進新型工業化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
國慶煙花匯演10·1香港上演 3萬枚煙花閃耀維港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召開會議統籌內地國慶黃金周旅客訪港的預備工作
香港中醫醫院與三間本地大學簽署合作協議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