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我們中標前海創新教育集團前灣學校項目。之後,充分溝通校方意見,9個月內完成實施方案的細化和全套施工圖的審批。”香港許李嚴建築師事務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嚴迅奇表示。
位於深圳前海的前灣學校,在建設過程中率先試行了國際通行的“建設單位、建築師團隊和施工單位”三方為責任主體的管理模式。其中,建築師團隊不僅承擔設計職責,還要參與勘察、監理和駐地盤管理等工作,負責項目全過程的統籌管理。

作為前灣學校的責任建築師,嚴迅奇帶領建築師團隊,將一組組設計稿、一項項材料方案變成“冇走樣”的現場實景。今年9月,前灣學校將迎來首批學生。他們在校園裏學習和玩耍時,可以通過工程細節感受“校中城”和“城中校”的設計理念,充分體會以建築美學打造的成長和交互空間。
深港建築業深度融合的樣板
“由於深港兩地企業資質和人員資格互不相通,長期以來,港企難以直接進入內地市場、香港專業人士也難以在內地便利執業。”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教育科技部副部長葉水球指出。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爲了助力香港工程建設領域專業人士和專業機構積極融入大灣區發展、共同參與國家建設,深圳前海先行先試,堅持問題導向,打通了招投標、稅務、執業簽章等難點,解決了港人港企在前海執業的資質、資格等難題。
葉水球表示:“近年來,前海在工程建設領域實現了一系列改革舉措,以香港模式打造了一批重要試點項目。我們也將持續為兩地政府和業界做好溝通聯絡工作,讓更多港人港企參與內地的建設發展。”
在前海,中國建築工程(香港)有限公司成為首家獲得內地4項特技資質的香港承建商;6位工程師獲得了首批香港專業人士的職業資格。2023年11月,中建香港中標成為前灣學校的施工總承包單位。
前灣學校是全國首個由香港企業全流程參建的政府投資項目——香港建築師事務所承擔“建築師全過程負責制”,香港承建商負責施工。
中建香港項目經理何肇基介紹道:“在建設過程中,項目團隊陸續打通企業跨境備案、專業人員執業互認、銀行保函金融銜接、安全生產許可互認等關鍵環節,引入香港智慧管理、勞工保障等多項特色工程管理類體系,形成可複製的深港工程規則銜接全鏈條解決方案。”

過去兩年來,前海管理局通過前灣學校、媽灣學校兩個試點項目深度實踐了深港建築業融合發展的改革措施。“有10家香港企業、105名香港專業人士參與建設試點項目。”前海管理局副局長謝暉暉表示:“前海建築師負責制與香港及國際通行做法高度接軌,有利於設計監管一體化以及設計品質效果落地。”
借鑑國際經驗 促進高質量發展
在前灣學校的啟用儀式上,前海管理局發布了建設領域深港合作的最新成果——《前海深港融合建築師負責制管理辦法》。
共26條的《管理辦法》,首先明確了通過合約構建“建設-建築師團隊-施工”組成的“三方責任主體”模式。在現行法律法規的框架下,由建築師團隊全過程統籌設計、勘察、監理、駐地盤管理等工作。
實施範圍則載明“前海管理局及其控股的國有企業實施的投資2億元以上且工期超過1年的房建類項目,以及投資5千萬以上且工期超過1年的市政類項目,原則上應當採用建築師負責制。”責任建築師,是落實建築師負責制的主要責任人和建築師團隊的主要責任人,“需要由10年以上工作經驗、取得相應資質資格的專業人士擔任”。
同時,在建築師負責制基礎上,《管理辦法》借鑑香港認可人士名冊管理制度,進一步遴選內地與香港專業人士來擔任前海認可人士,並建立“前海認可人士名冊”。對於聘用前海認可人士擔任責任建築師的項目,可享有一定的規劃審批便利措施。
“前海推行深港融合的建築師負責制,成為香港和國際高標準管理與內地建築業先進生產力融合的典型案例。”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一級巡視員周蔚表示。
為制度型開放探索更多新路徑
無論是基礎設施的“硬聯通”,還是制度規則的“軟銜接”,粵港澳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專業人士的交流互動與智慧貢獻。
自大灣區規劃綱要實施以來,廣東省住建廳、香港發展局和深圳前海管理局開展了緊密的交流合作,促成前海在2020年10月開始實施“前海備案辦法”。2023年6月,該辦法進一步優化,不斷加大力度支持香港建造業界,參與前海建設發展。截至目前,香港建設領域已有60余家專業機構、600多位專業人士在前海備案。
“前海的高速發展,不僅擴大了香港建造業界的發展空間,還推動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香港發展局常任祕書長劉俊傑表示。
2024年底,深圳市在住建領域開啟了香港評標專家庫組建工作,通過系統整合兩地優質評標資源,引入國際化評價維度,推動大灣區公共資源交易一體化進程,為國家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貢獻經驗。目前已有50位香港專家成功入庫。
周蔚表示,廣東省住建廳未來將與香港發展局繼續加強聯動,深化拓展前海經驗,在模塊化建築產業鏈互補、工程建設技術和產品標準共建、建築領域人員互認、工程建設項目合作、工程組織管理模式互學互鑑等方面全方位深化合作,推動粵港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和產銷對接,助力實現粵港建築業協同高質量發展。
“大灣區去年經濟總量突破14萬億元人民幣,達到全球第十大經濟體水平。未來發展充滿機遇,前景亮麗!”劉俊傑對合作前景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