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傅健慈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門廣場上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的大型紀念活動。此次紀念活動的主要內容為閱兵儀式,這場盛典對香港而言,絕非僅是遙遠北方的國家儀式,而是一場穿越歷史迷霧的集體記憶召喚,一次對香港身份認同的深層重構,更是對“一國兩制”實踐下責任與未來的嚴峻叩問。
歷史遺忘與記憶重構:被遮蔽的香港抗戰敘事
香港的抗戰記憶長期處於雙重遮蔽之下。在港英時期刻意淡化香港三年零八個月淪陷期間的苦難與抵抗,將這段歷史簡化為軍事失利與戰後重建的技術性敘述;而本土主義敘事又往往將抗戰歷史工具化,割裂香港與內地共同的抗戰經驗。
事實上,香港的抗戰貢獻遠超傳統認知: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作為唯一一支在本土堅持游擊戰的抗日武裝,其成員中香港本地青年佔比超過八成;宋慶齡領導的 “保衛中國同盟”以香港為基地,將大量國際醫療物資轉運至前線;數百名香港司機參加“滇緬公路”運輸,被譽為“抗戰生命線上的香港英雄”。
這種歷史失憶導致香港社會對國家認同的結構性缺陷。抗戰記憶的斷裂,使新一代難以理解香港與內地血脈相連的歷史紐帶,無法體認“國族危亡”的集體創傷如何塑造了現代中國的政治基因。當青馬橋頭的炮台遺址被誤認為港英時期遺跡,當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前香火寥落,香港正在失去理解自身與中國關係的歷史坐標系。
地緣政治與時代啟示:香港在新型抗戰中的角色轉型
八十年前,香港因獨特地位成為抗戰物資中轉站與情報中心;今日地緣政治裂痕再現,香港再度站於歷史岔口。中美戰略競爭日趨激烈,西方對華技術封鎖、金融遏制愈演愈烈,這場沒有硝煙的“新型抗戰”中,香港面臨角色抉擇:成為國家突破圍堵的“超級聯繫人”,抑或淪為地緣博弈的脆弱短板?
歷史經驗昭示:國家安全與香港繁榮根本一體。1941年聖誕節港督楊慕琦的降書證明,孤城難守。當下香港維護國家安全法律體系和執行機制雖初步建立,但外部勢力滲透顛覆手段更趨隱蔽,金融戰、網路戰、輿論戰形態層出不窮。紀念抗戰勝利的本質,是喚醒“居安思危”的危機意識,香港必須築牢國安防線,方能避免歷史悲劇重演。
文明價值與青年覺醒:抗戰精神對香港的當下啟示
抗戰精神的核心在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集體主義倫理與“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犧牲精神,這與香港商業社會長期奉行的功利個人主義形成鮮明對比。然而抗疫期間,義工群體的湧現、國安教育推行後,青年參軍熱情攀升,顯示抗戰精神在香港土壤重獲生機。
特區政府應藉80周年契機,將抗戰記憶轉化為公民教育核心資源:重組歷史課程,將東江縱隊史實納入必修;在“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系統收藏口述抗戰歷史;開發“抗戰文物路徑”,串聯起赤柱軍人墳場、抗日指揮部遺址等空間記憶。更需引導青年認識到:抗戰精神不僅是歷史追憶,更是應對當下挑戰的價值指南。面對疫情衝擊需發揚守望相助,面對科技封鎖當立志自主創新,面對資訊戰爭必須堅守真相底線。
從共同記憶到共同未來
抗戰勝利80周年的真正意義,在於促使香港的“民族史觀”的認知轉型。當香港社會真正認同“我們的抗戰”,而非“他們的戰爭”,“一國兩制”才具備堅實的情感根基。這座經歷過淪陷苦難的城市應當明白:其命運從來與祖國緊密相連,其繁榮必然建基於國家安全。歷史不會簡單重複,但總是押着相似的韻腳 --- 香港能否在新時代的挑戰中守住初心、不負使命,答案或許就寫在80年前那些血與火的歷史篇章中。
記憶不是為了沉溺過去,而是為了照亮未來。抗戰勝利80周年應是香港重新錨定歷史座標、凝聚身份認同、明確責任使命的關鍵節點。只有當香港真正擁抱這份沉重的歷史遺產,方能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中,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位置與榮光。
(作者係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法治・教育科技促進會會長、北京交通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