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輝:AI+行動促人機共融 非有你(機)無我(人)-紫荊網

黃錦輝:AI+行動促人機共融 非有你(機)無我(人)

日期:2025-09-18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 黃錦輝

為深入實施“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政策,推動人工智能(AI)與經濟社會各行業各領域廣泛深度融合,提升各行各業的創新、生產力及服務水平,中國國務院於8月26日提出《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當中建議加快多個重點實施行動,包括“人工智能+”以下具體應用領域:

.科學技術:加速科學大模型建設,探索新型科學研究範式;

.產業發展:培育智慧原生新業態,推動工業全要素智慧化發展、加快農業數智化轉型升級和創新服務業發展新模式演進;

.消費提質:拓展服務消費新場景,培育產品消費新業態;

.民生福祉:探索人機協同工作方式,提升醫療、教育等服務品質;

.治理能力:開創人機共生的社會治理新圖景,提升政務與安全水準;及

.全球合作:打造平權、互信、多元、共贏的開放生態,彌合全球智慧鴻溝。

有助自主創新 利民興國

筆者從事大學科研四十多年,欣見近年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突飛猛進,國家不斷地大力支持人工智能+行動,來提升科學家的研發創新及生產質量的能力。筆者認為《意見》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放在重點實施行動之首位極具策略性,有助國家自主創新,利民興國。就此,《意見》進一步提議相關的子行動。

一是,加速科學發現進程,加快探索人工智能驅動的新型科研範式,加速“0到1”重大科學發現進程。且看,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是由美國華盛頓大學科學家貝克(David Baker),以及英國Google DeepMind科技公司的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和瓊珀(John M. Jumper)共同獲得,表揚他們分別在“計算蛋白質設計”(Computational Protein Design)及“人工智能預測蛋白質三維結構”(Protein Structure Prediction)等領域的卓越貢獻。這例子明顯反映出人工智能有助促進跨領域科研,大大提升科學技術研發的新質生產力。三位科學家都是人工智能的應用者,他們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破解困擾了生命科學家幾十年面對“蛋白質結構分析”的大難題。蛋白質是人體必須攝取的營養,對人體有不同功能,包括運輸營養素、修補人體組織、促進新陳代謝、促進脂肪燃燒、修復受損肌肉、保護骨骼、促進生長發育等。因此,了解蛋白質結構對生命科學研究十分之重要。

中國於2024年是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國際專利申請最多的國家,世界排行第一。由此可見中國科研實力強大,而且非常積極。再加上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中國科研必然會更上一層樓。所以《意見》提出“加快探索人工智能驅動的新型科研範式”順理成章,強化國家自主創新。

二是,驅動技術研發模式創新和效能提升。推動人工智能驅動的技術研發、工程實現、產品落地一體化協同發展,加速“1到N”技術落地,促進創新成果高效轉化。再以2024年諾貝爾獎為例,去反映這子動的關鍵性。該屆物理獎是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霍普菲爾德(John J. Hopfield)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辛頓(Geoffrey Hinton)共享,表彰他們在“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領域的基礎性發現與創新,令“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DL)得以有效實現。概括而言,“人工神經網絡”所針對解決的是人工智能運算中所產生的物理學難題。另一例子是年初橫空出世的DeepSeek,它利用優化的運算法及開源共享機制,使“深度學習”及“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應用更加普惠,讓“人工智能+”行動能落到社會每一角落,使國家廣泛的普羅大眾能分享到人工智能的紅利。

三是,創新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向“人機協同”模式轉變,包括(1)探索建立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新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組織形式,並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對人類認知判斷、倫理規範等方面的深層次影響;以及(2)探索形成科技向善理論體系,促進人工智能更好造福人類。

以人力市場為例,“機器代人”一直以來都是全球的熱門社會科學議題。筆者認為人工智能對就業影響的核心邏輯並非簡單的“取代”與“不取代”,而是應從“人機替代”轉變為“人機協同”的範式。在未來社會,一個能夠有效駕馭人工智能的自然人,會更具競爭優勢。因此,個人不應視人工智能為威脅,而應將它視為“夥伴”,並學會與它協同工作。

混合崗位 實現人機一體化

在“人機協同”範式下,人類應該對人工智能衝擊的最佳策略,不是試圖在重複性任務上與機器競爭,而是將精力從低效的、可標準化的工作轉移到那些具高創造力、情感智能、複雜度等的任務上。未來的工作將不再是單一的人力或機器工作,而是兩者融合的“混合崗位”。終身學習的目標,就是不斷提升這種與人工智能“共生”的能力,實現職場“人機一體化”,而非“有‘你’(機器)無‘我’(人類)”的兩極對立。更值得關注的是“機器代人”會領自然人產生很大心理壓力,嚴重影響不單止是個人,亦會影響社會的健康。

再者,職場中人機共存只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之一,人工智能經常出現的“幻覺”(Hallucination)、“黑箱”(Black Box)、“偏見”(Bias)技術問所引發的社會問題更加複雜,相信亦必然是《意見》所提出的研究範圍之內。不論是《意見》提出的內容,還是人工智能技術問所引發的問題,均值得香港政府深入研究,不容忽視。

(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立法會議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樺加沙增強為颱風 天文台料下周三最接近香港
卓永興:AI效能提升組今年11月制訂計劃及時間表
中國科學家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阿勒福贊獎”
習近平就尼泊爾國慶向尼泊爾總統鮑德爾致賀電 李強向尼泊爾臨時政府總理卡爾基致賀電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