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守然
《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以推動發展、力解民困為主線,展現特區政府以革新精神面對深層挑戰的管治決心。歷時三個多月、舉行超過四十場跨界別的諮詢會,充分展現政府深入了解社會脈動、廣泛聽取民意的決心與誠意。我們樂見報告提出一系列跨階層、跨界別的政策措施,積極回應婦女在家庭、職場及社會等多重角色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施政報告充分體現「以民為本」的施政方針,在婦女發展與家庭支援方面推出多項具體措施。未來三年將新增15所資助幼兒中心,提供約1,500個日間照顧名額,此舉將有效減輕在職母親的育兒壓力,協助更多婦女投身勞動市場。我們特別歡迎政府以「技能為本」原則革新再培訓局課程,同時優化「再就業津貼試行計劃」,並配合「中高齡就業計劃」,為中年婦女提供職業技能提升及創業支援。這些措施正視了中年女性因技能落差導致的就業困境,是推動婦女經濟賦權的重要舉措。
在青年發展方面,報告提出將為青年提供更多參與國際組織實習和國際會議的機會,為年輕一代提供更廣闊的發展平臺,更好裝備香港青年,擴闊他們的國際視野及建立大局觀。結合北部都會區的產業發展佈局,該政策不僅有助於緩解青年就業壓力,更可為女性青年在科技創新、專業服務等領域開拓新的職業路徑。
此外,施政報告亦關注跨境長者的實際需要,著力完善大灣區的醫療配套,積極回應約30萬居住在廣東的港人對醫療與生活支援的訴求。政府推出包括跨境醫療券直接存入內地銀行帳戶等貼心安排,切實紓緩長者在灣區生活中面對的醫療資源銜接及經濟負擔問題,體現對長者福祉的關懷與重視。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施政報告積極推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建設,持續大力促進香港與內地及海外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推出不少具創新及前瞻性的政策,從經濟、社會、產業及國際定位多方面帶來深遠效益、成為經濟轉型與社會活力的重要引擎。經濟上,透過發展高端藝術品交易樞紐及文創產業,有助吸引國際資金與高增值人才,帶動藝術品、金融、物流等產業鏈發展。社會層面,非遺推廣、表演場地重塑及社區文化活動,促進市民文化參與,提升歸屬感與生活質素。在產業方面,政策鼓勵文化與科技融合,激活時裝、電影、設計等創意產業,為青年提供多元就業與創業機會。國際層面,香港透過西九文化區、國際藝展及文化論壇,強化作為中外文化交流樞紐的角色,提升軟實力與全球競爭力。
政府向旅發局2025-2026年度撥款合共約12.35億港元推廣振興旅遊行業,對婦女就業具有積極意義。鑒於旅遊業及相關服務行業中女性雇員超過半數,行業復蘇將直接創造大量靈活就業崗位,尤其有利於需兼顧家庭的婦女重返職場。「無處不旅遊」政策,發展遊艇、郵輪、盛事、深度與生態旅遊,有助延長旅客逗留時間,擴大本地消費,帶動零售、餐飲、交通及住宿業復甦。而新旅遊景點結合本地文化與歷史,如郊野探遊、非遺路線、清真認證等,有助促進社區參與與文化共融。強化高端旅遊及穆斯林友善設施,開拓中東與東盟市場,提升香港作為多元旅遊樞紐的國際競爭力。
除了推動經濟發展之外,我們特別讚賞政府以高度責任感與前瞻性視野,積極應對人口結構轉型帶來的挑戰。政府突破過往「不干預」生育的傳統思維,主動推出鼓勵生育政策,並系統性地應對人口老化課題,展現出敢於創新、勇於承擔的施政魄力。施政報告提出「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的方針,並配套推出多項支援照顧者的具體措施,同時成立「社會高齡化對策工作組」,這些政策組合充分顯示政府對長者福祉與家庭支援體系的重視。值得肯定的是,這些措施不僅能提升長者生活品質,更能實質減輕中年婦女作為家庭照顧者的雙重壓力。我們尤其認同政府對銀髮經濟發展的前瞻布局。隨著醫療科技、安老服務等新興產業的發展,這些領域將為婦女創造更多元化的就業與創業機會,開拓職業發展的新路向。這種將挑戰轉化為機遇的政策思維,充分體現本屆政府以創新理念解決社會問題的施政特色。
2025年施政報告以宏觀戰略視野回應社會轉變,多項政策充分展現政府前瞻性視野、戰略性應對,尤其重視婦女福祉與發展。我們期望政府未來能進一步強化對基層婦女及家庭的支援,持續優化中年婦女的職業技能培訓機制,並積極推動長幼共融的社會建設,打造一個更具包容性和關愛精神的社會。
(作者係全國婦聯特邀代表、國際婦女會主席、婦女事務委員會委員、港區婦聯代表聯誼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