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晨 | 香港中文大學副教授、中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郎元柯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研究生
當前全球科技治理體系正處於快速重構階段,技術標準、數據流動、人工智能治理等成為大國戰略競爭的新焦點。在這一背景下,國家明確提出要“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構建與中國科技實力相匹配的國際規則話語權。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高度重視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強調推動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發展。在現有優勢的基礎上,香港有能力進一步錨定全球科技治理功能,成為國家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的戰略支點。
從歷史上看,香港一直承擔着國家對外開放與制度對接的功能。在全球數字經濟規則面臨“碎片化”、“安全化”挑戰的當下,香港應延續其“超級聯繫人”角色,成為銜接中國內地與全球科技治理體系的“制度接口”。《施政報告》中強調“一國原則愈堅固,兩制優勢愈彰顯”,則進一步明確了香港在統籌安全與發展、銜接內外規則方面的歷史使命。
立足“一國兩制”獨特優勢,打造國際科技治理樞紐
香港依託“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具備高度開放的法治環境、與國際接軌的普通法體系以及長期積累的國際金融與專業服務資源,為打造全球科技治理樞紐奠定了堅實基礎。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強調建設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地位,進一步發揮“一國兩制”下香港聯通世界的功能。在此背景下,建議研究在香港設立深度參與國際科技治理的新組織平台,廣泛吸引國際企業、規制機構與標準組織參與,致力於在人工智能、跨境數據流動、綠色科技標準等領域推動跨體系規則互認與互操作性建設。例如,可牽頭共建人工智能風險分類與審計互認機制,為國家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提供可信賴的“試驗田”,增強我國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製度性話語權。
對接國家戰略與本地發展,開展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壓力測試
香港在數據跨境、人工智能等關鍵治理領域具備獨特的雙向銜接能力。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提出將北部都會區,尤其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與新田科技城,打造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並明確“推動內地數據在合規安全保障下跨境流動至河套用於科研”。藉此契機,可在河套園區率先建設“國際數據合作中心”,探索建立分類分級、風險可控的數據流動機制,為國家加入DEPA、CPTPP等高標準數字貿易協定提供實踐依據。同時,依託《施政報告》提出成立的“AI效能提升組”與“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建議聯合國內外頂尖力量推動構建“國際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委員會”,研發治理工具和合規標準,開展真實場景壓力測試,系統驗證治理規則的有效性與兼容性,為國家進行高水平製度型開放探索可靠路徑。
建設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高地,強化戰略人才儲備
人才是科技治理的核心要素。香港擁有五所世界百強大學、高度國際化的科研環境及廣泛的專業網絡。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列為重要戰略,強調建設“國際教育樞紐”、發展“北都大學城”和建立高水平人才庫。基於此,建議香港教育科技界進一步聚焦國際數字規則、跨境數據監管、人工智能治理等領域的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與內地聯合培養機制,系統積累兼具技術背景與國際規則能力的複合型人才儲備。同時,充分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優勢,支持合規科技(RegTech)的研發與應用生態集聚。
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構建“全球南方”科技發展橋樑
在全球科技治理體系深刻變革背景下,“全球南方”已成為重塑國際規則的關鍵力量。香港可充分發揮國際化優勢,加強與东盟、中東、非洲、拉美等地區在科技發展方面的交往聯繫,打造立足亞洲、面向世界的國際科技治理合作平台,聚焦人工智能、數字經濟、金融科技、跨境數據合作等南方國家迫切關注的議題,凝聚國際共识的高端對話渠道。
在全球科技競爭從“技術主導”轉向“規則主導”的背景下,香港有潛力成為國際科技治理樞紐。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基礎上,通過積極推動國際科技治理合作與制度對接,香港不僅可為國家爭取更有利的國際規則環境,也可為自身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與內涵。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