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施政報告】擘畫教育新藍圖 奏響強港興國交響曲-紫荊網

【2025施政報告】擘畫教育新藍圖 奏響強港興國交響曲

日期:2025-09-18 來源:紫荊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 李輝

教育,是立城之本,亦是興國之基。當一座城市將目光投向未來,教育總是那枚最關鍵的落子;當一個國家擘畫復興偉業,教育始終是那塊最堅實的基石。昨日(9月17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發表的2025年施政報告,以“深化改革,心繫民生,發揮優勢,同創未來”為題,一口氣提出了700項政策措施。其中關於教育發展的系統性部署一共有38項措施,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報告圍繞“建設國際教育樞紐、打造人才集聚高地”這一核心目標,推出一系列高瞻遠矚的教育改革舉措,不僅精準迴應了香港“由治及興”的時代命題,更與國家“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宏大戰略同聲相應、同頻共振,深刻彰顯了“一國兩制”下香港教育的制度優勢與創新活力。

一、 以國際化為引擎,重塑香港高教卓越優勢

全球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的競爭。此次施政報告果斷提出,將大學非本地生招生限額由40%提升至50%,併爲研究院課程提供更大彈性,這絕非簡單的“擴量”,而是旨在通過結構優化,撬動香港高等教育的量、質雙飛。此舉的核心,是以更開放的姿態,將香港打造成國際人才蓄水池,吸納全球頂尖與稀缺人才,形成“高端引領、優中選優”的良性循環。

為迎接全球英才的涌入,報告不僅着眼於“引得進”,更用心於“留得住”。從增撥宿舍基金、規劃“大學城”藍圖,到解決“一宿難求”的現實痛點;從設立“留學香港專班”、打造“World-class Campus”全球品牌,到構建“學、研、住、行”一體化的優質生態——這一系列組合拳,展現了香港延攬人才的全鏈條思維。此舉精準對標QS等國際大學排名的核心指標,有望推動香港多所高校在全球排名中穩步攀升,形成“聲譽引才—人才促研—科研轉化—轉化增譽”的良性飛輪,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亞洲乃至全球教育中心的磁吸力,讓香港成為“國際人才之都”。

二、 以雙軌並行為抓手,優化人才供給多元結構

一座城市的活力,既需要頂尖的科研創新人才,也離不開精湛的技術技能專才。報告着力推動應用科學型大學發展,深化其與大灣區職業院校的合作,打通了“技能—資歷—就業”的跨境動脈。這不僅能為香港建造、養護、智慧物流等支柱產業精準輸送“新鮮血液”,更能參照新加坡等地的成功經驗,與“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等政策聯動,形成“留學—就業—定居”的完整閉環,極大增強香港對全球人才的黏性。

與此同時,面向未來,報告更以前瞻性眼光布局數字教育。設立專項基金支持中小學人工智能(AI)教育,規劃數字教育發展藍圖,這不僅是教會孩子如何使用AI,更是要培養他們與AI協同創造未來的能力。此舉與高中數理課程改革同步推進,精準對接國家“新工科”發展導向,旨在為未來社會培養兼具數據素養、工程思維與人文關懷的複合型棟樑。

三、 以價值塑造為根本,築牢愛國愛港教育之魂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施政報告對此着墨甚深。其通過更新國安教育課程框架、推出內地考察路線、開展國民教育視學等舉措,構建起“課程—實踐—評估”的完整育人閉環,旨在推動青少年從知識上的認知,昇華為情感上的認同、價值上的自覺與行為上的實踐。這不僅是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更是對香港教育大學等本地院校長期深耕國民教育與“大思政課”建設努力的積極呼應與系統昇華。 它將一線教育工作者多年來的寶貴探索,匯聚並鞏固為特區層面的制度性成果,清晰地展現出官學協力、共育新人的堅定決心。

國之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報告提出改革教師註冊制度、落實《教師專業操守指引》,將專業能力與政治素養並重,確保教師隊伍的純潔性與專業性,是牢牢把好人才培養“第一關”的關鍵之舉。這一系列舉措,深刻回答了“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在關鍵處用力,在要害處發聲,確保香港教育事業始終沿着正確的方向行穩致遠。

四、 從香江之畔到神州大地:教育強港與教育強國的雙向奔赴

香港的教育發展,從來都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此次由施政報告帶動的教育改革,未來將產生深遠的協同效應,以實現香港進位與國家增益的同頻共振。

其一,香港是國家教育創新的“試驗田”。 “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使香港能與內地形成國際招生的錯位互補:香港面向歐美延攬優質生源,內地則可強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共同服務大國外交與民心相通。香港在國民教育領域的實踐經驗,亦可為內地“大思政課”建設提供鮮活的案例參考。    

其二,香港是科技自立自強的“橋頭堡”。港校研究院擴招應聚焦國家戰略急需以及相關 “卡脖子”領域,將助力香港在前沿科技上實現更多“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並依託大灣區的龐大市場,加速“從1到N”的產業化落地,為國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堅實支撐。

其三,香港是中華文化傳播的“超級聯繫人”。 藉助高度國際化的學生群體,香港能以更親和、更生動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而通過優化國際學校布局,吸引更多跨國企業高管攜家落戶,則能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人文紐帶,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結語

當國際學生在港大的實驗室裏參與量子計算的尖端攻堅,當大灣區的職專學子在香港的智能製造車間實現“畢業即就業”,當AI教育的優秀課件從香港的智慧課堂走向祖國內地的鄉村學校……一幅教育強港、教育強國的壯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憑藉此次施政報告擘畫的宏偉藍圖與系統推進,香港定能奏響“興人才、旺百業”的時代強音。在全面建設現代化強國的新徵程上,香港必將為“一國兩制”的行穩致遠注入不竭動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史詩,書寫下璀璨奪目的香港篇章!

(作者係香港教育大學助理副校長(區域拓展),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來源:紫荊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藍皓源 校對:楊晨 監製:張晶晶
樺加沙增強為颱風 天文台料下周三最接近香港
卓永興:AI效能提升組今年11月制訂計劃及時間表
中國科學家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阿勒福贊獎”
習近平就尼泊爾國慶向尼泊爾總統鮑德爾致賀電 李強向尼泊爾臨時政府總理卡爾基致賀電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