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晨 | 香港中文大學副教授、中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莫迪朗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提出了多項促進教育、人才、科技一體化發展及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的措施,積極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與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在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背景之下,香港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一體化發展可善用大灣區各地優勢,突破人員空間限制,在各類型高等教育機制中推動改革與創新。
近年來,香港高校在大灣區積極探索“一校兩園”發展模式,透過跨境科研、雙學位、學歷互認、科目共享等機制,發揮香港和大灣區內地城市各自的優勢,匯聚優質教育和人才資源,推動產學研融合,為香港高等教育界、創科界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一校兩園”指香港高校在香港設有主校區,同時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設立分校區,兩地校區之間保持緊密聯繫、探索資源共享、學分互認、師生互通的辦學模式。有鑑於發展國際教育樞紐和廣泛吸引人才助力本地經濟產業發展的目標,“一校兩園”能夠能夠有效拓寬本地大專院校的辦學空間、招生規模和學科佈局,優化資源配置,助力人才培養和產學研發展。
在人才培養方面,香港高等教育有獨特的優勢。香港高質素的教學、強大的基礎研究能力、廣泛的國際聯繫以及與內地緊密的合作基礎,可以透過“雙學位”等合作辦學模式有效引入大灣區,從而培養出符合國家和大灣區發展戰略需求、兼具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透過“一校兩園”佈局,香港高校還能夠更有效地將自身的科研優勢與大灣區龐大的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相結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此外,“一校兩園”跨境協同模式正在從最初的分校概念向深度融合的一體化教育、創科、人才生態系統演變。例如,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圍繞深圳市的支柱產業,構建了從共建實驗室、定向創科合作到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的深度融合生態,將香港校區和深圳校區的科研與人才力量融入前海、河套等國家級深港合作平台,服務大灣區的發展與國家戰略需求。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運營的“環港科大創新區”承接來自香港校區和廣州校區的創科成果,目前已有超百個不同階段的師生創業項目,已成立公司超40家,未來將聯合其他粵港澳大專院校形成規模更大的創新創業生態,進一步釋放港科大和港科大(廣州)科研資源和人才資源,助力香港和大灣區建設國際創科中心。
“一校兩園”模式有利於增強區域教育協同效應與國際影響力。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高等教育的協同發展,能夠顯著增強大灣區的整體教育協同效應。特區政府致力於發展國際高等教育樞紐,透過與內地教育資源的結合實現優勢互補,從而提升國家及香港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面對全球化大變局的衝擊,香港需準確把握國際格局變遷與自身優勢,在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領域守正創新,深化大灣區高等教育務實合作,強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對國家戰略和本地經濟產業的戰略性支撐。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