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鳴
前天,現年73歲的經民聯商界(第一)議員林健鋒宣布,經過慎重考慮及與香港總商會、經民聯黨友和家人商量,決定不再參選新一屆立法會。林健鋒說,“我已連續擔任5屆立法會議員,任職期間始終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為香港工商業界發展和市民福祉不懈努力。”
在這之前,與林建鋒一樣宣布棄選、退下“火線”的資深議員還有:現任立法會主席、74歲的梁君彥,飲食界議員、76歲的張宇人,保險界議員、71歲的陳健波,選委會界別議員、70歲的馬逢國。另外,宣布棄選的還有70歲以下的現任議員:社福界議員、68歲的狄志遠,進出口界、62歲的黃英豪,新界東南、37歲的林素蔚,新界北、36歲的張欣宇。
當筆者在撰寫本文時,71歲的經民聯工程界議員盧偉國和72歲的自由黨航運交通界議員易志明也先後宣布決定棄選下一屆立法會議員。
第八屆香港特區立法會選舉定於12月7日舉行,選舉提名為10月24日至11月6日。最近兩個星期,特別是剛剛過去的周末,立法會5位資深議員的“急流勇退”,成為香港很多市民茶餘飯後的話題。
以微知著、觸類旁通,一批現任議員選擇退出,令人聯想到一個月前的澳門特區第八屆立法會選舉同樣有這樣的情形。
其實,“一國兩制”的香港和澳門政權運作原理是一樣的;兩地一直在相互借鑒、博採眾長,共同進步。此次澳門立法會選舉,是新選制下的第一次立法會選舉,而澳門特區的新選制正是借鑒了香港新選制的經驗,並在實施過程當中有許多改革創新的亮點,給香港以重要啓示。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角度觀察。
新老交替的“破”與“立”
澳門立法會共33個議席,包括:14名直選議員、12名間選議員和7名委任議員。此次選舉沒有為參選人設置“年齡上限”,但當選的26名直選、間選議員的年齡都小於70歲,多位資深議員主動放棄參選,大部分當選議員的年齡在38歲至50歲之間,再加上7名委任議員也比較年輕,立法會議員呈現年輕化的鮮明特徵。從選舉結果看,新老交替的“破”與“立”力度很大。
澳門立法會的這一變化,是因應發展需求做出的正確抉擇。澳門很小,產業單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面積是澳門特區現有面積的三倍,可以說“澳門的未來在橫琴”。時下,橫琴開發建設需要提速,立法會議員雖然並非橫琴開發建設的“一線推手”,但在規則規制銜接等方面,立法會透過推進立法,來進一步“拆牆鬆綁”、革故鼎新,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中青年一代充滿朝氣、思維活躍,能夠跳出既有的思維定勢來思考問題;敢於打破陳規、另闢新徑;推動增強政策的年輕化與包容性;促進代際交流與融合。從這些角度看,不少中青年一代進入立法會,將會重塑立法會的政治生態,形成支持特區政府改革創新的有利環境。
澳門聚焦發展難題,推進立法會新老交替,體現出“問題導向”的鮮明特徵。其實,香港也面臨同樣的課題。
粵港澳大灣區是三地的共同家園,也是香港未來的希望所在。其中,北部都會區是大灣區的重要合作平台,但近年來的推進速度不如人意。行政長官李家超多次表示“一直心急如焚”。李家超在2025年施政報告中提出,提升決策層次,成立由他領導的“北都發展委員會”,展現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決心。李家超表示,還將訂立加快發展北都專屬法例,授權政府制訂簡化的法定程序。
北都發展要提速,不僅需要政府用力,還離不開立法會的支持配合。立法會大多數議員普遍具有前瞻思維、開拓精神和務實作風,可以為北都發展注入動力。從這個角度看,立法會的新老交替,並非簡單的人事更迭,而是為立法會注入積極進取動力的契機,只爭朝夕、快馬加鞭,令行政與立法形成合力,推動香港打開發展新天地。
行政主導的“選”與“舉”
澳門基本法確立了“三權分置、行政主導、司法獨立、行政長官代表特別行政區向中央總負責”的政治制度,觀察此次澳門立法會選舉,“行政主導”的特徵更加彰顯,更加鮮明,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特區政府既注重“做”,也注重“說”。在過往,澳門特區政府盡量淡化自己在選舉中的“角色”,主要做好組織和執法兩件事。這一次,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岑浩輝帶領政府團隊在做好這兩件事的同時,還做好了一件大事:宣傳。在選舉的不同階段,澳門特區政府在線上線下對選民進行廣泛宣傳動員,引導選民知曉選舉規則、依法正確履行選舉權。
其二,公職人員帶頭參與投票。過往,受“公務員中立”理念的影響,公職人員投票的積極性並不高,特區政府官員也受限於這一理念,並未大張旗鼓地呼籲公職人員投票。這一次,行政長官岑浩輝多次呼籲公職人員積極參與投票,並要求各部門為投票日需值班的公務人員提供便利,確保他們能順利完成投票。
其三,政府官員“轉任”立法會議員。在澳門第八屆立法會的7位委任議員當中,曾擔任澳門特區政府行政法務司司長的張永春備受瞩目。行政長官岑浩輝回應委任張永春為立法會議員時說,邀張永春出任新一屆立法會議員,憑借其經驗,期望將來在政策醖釀、制訂,以至立法會討論的過程中,行政、立法兩者之間有更進一步的良性互動、緊密溝通,更好統籌立法工作,回應社會各界的期望。張永春也公開向媒體表示,行政與立法各自擁有明確的工作範疇和法定職責,但不代表“各有各做”,在行政主導原則下,雙方需各自做好本職工作,以實現良性互動。
至於張永春會不會出任澳門立法會主席,根據澳門立法會議事規則,立法會主席需通過既定程序,由全體議員選舉產生。張永春表示,不論在立法會擔任何種職位,都會全力以赴做好議會相關工作。
選舉的目的是“選賢舉能”。“選賢舉能”出自《禮記·禮運》,意為選擇賢德之人並推舉有能力者擔任要職。澳門特區以行政長官委任的方式推舉有才能的人進入立法會,在“舉能”方面是一個突破。
香港第八屆立法會選舉將產生90名立法會議員,分別通過選舉委員會界別(40名)、功能團體(30名)和分區直接選舉(20名)三種方式產生,雖與澳門特區立法會的選舉方式有所區別,但同樣需要發揮好行政主導的作用,加大“舉能”的力度,把那些真正願幹事、能幹事、能幹成事的人推舉出來,成為立法會的中流砥柱、核心力量。
議員能力的“質”與“量”
澳門立法會只有33位議員,“量”雖不多,“質”卻不弱。國務院港澳辦發言人在澳門立法會選舉的第二天發表談話指出:“從整體看,當選的新一屆立法會議員兼備德才、各有專長、來源多元、結構合理,綜合素質堪稱歷史最高水平。社會各方對此深為贊許。”
國務院港澳辦發言人的“談話”是非常嚴謹和縝密的。正如發言人所說,在新選制下,當“愛國者治澳”成為鐵定的標準,參選人紛紛把政綱重心放在拚經濟、謀發展、搞建設之上,從不同角度展現自己參政議政、為民服務的能力。當選的議員出現了許多“新面孔”,也有“勝券在握”的“老將”最終落選;再看此次澳門立法會選舉直選投票率達53.35%,較上屆提升11個百分點,投票人數創紀錄突破17.5萬人。“高參與度”和“高落選率”同時出現,說明選民用心甄別,把票投給了擁有“硬實力”“硬基礎”“硬本領”的人。
立法會議員選舉,“量”體現了代表性,令更多界別、階層、族群的聲音可以直達議事廳;“質”則體現了參政議政的能力,議員高質量履職,才能體現高質量民主。即將開始的香港立法會選舉,在注重“量”的同時,更應注重“質”。依筆者之見,參選人的以下兩個能力非常重要。
其一,發現問題的能力。議員能不能發現香港的深層次問題?可以看出他是否有條不紊的認真履職。那種隨時誇誇其談、滿嘴“正確廢話”的人,平時不可能做過深入調研,也不可能聽到市民的真實訴求和主要訴求。那種極少發言、甚至從來不發言的人,尸位素餐、文恬武嬉,佔據寶貴的席位,卻沒有體現出履職盡責、擔當作為的樣子。看政綱,比智慧、比認知、比人品,其中重要一條就是看其發現問題的能力。
其二,解決問題的能力。選舉不是推選建制架構的“破壞者”,而是選舉建設性意見的“提供者”。議員是香港政權機關的一員,是“局中人”,不是“旁觀者”,不能把自己置身事外,只講“這不行,那不行”,而要多提“怎樣做才行”,兼聽則明、從善如流,為香港發展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措施、方案,如此才可以體現參政議政、建言獻策的能力。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香港特別行政區2025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開幕典禮上的致辭中指出:“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安全,都離不開高效能治理。”他強調:“維護好行政主導體制,提升特別行政區治理水平,以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
夏主任深刻揭示了“維護好行政主導體制”與“高效能治理”之間的邏輯關係。縱觀澳門立法會成功選舉,思考夏主任的這段話,在即將到來的香港第八屆立法會選舉中,如何讓眾多善於“維護好行政主導體制”的議員嶄露頭角、脫穎而出,是新方向、新課題、新挑戰。
(本文作者系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