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邢雲超
(一)深圳全面示範中國城市的邏輯
深圳特區成立四十五年,中共中央提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意見”。城市作為現代化建設載體和群眾生活空間,正在從大規模增量擴張向提質增效存量发展階段。城市發展方式著眼集約高效和轉換理念,加強治理要素,優化城市系統,提升發展動能,綠色低碳轉型,強化安全韌性,促進文化繁榮,到2030年,完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把全过程人民民主和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智慧城市治理出发点和落脚点。
45年前,風雲起南海,蛇口半岛开山填水,改革浪潮席卷全国。如今深圳配置全球頂端科創資源,一邊構築粵港澳科創中心極點,一邊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全面示範。深圳作為中國694個城市中的孤勇者,以一種例外的中國城市發展史史觀,創造了世界城市發展史獨特個案。世界城市研究機構GaWC 2024全球300入圍城市排名中,深圳位居30,为全球30強最年輕、最果敢。
因改革而生,因開放而興。深圳是大灣區發展重要引擎,肩負國家先行先試重任,為中國式現代化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具備了多維度參照和可持續標桿,對內地城市現代化治理提供樣板,對外則為國際城市特別是第三世界城市化發展提供借鑒。從15分鐘社康圈到970家社區服務機站,從半小時落戶到入學的三天申請時間再到“來了就是深圳人”,給居民帶來安全感、歸屬感,亦同時為個體提供體面和尊嚴。
深圳上半年,难中有为,稳中有进,生产总值18322亿元,在一线城市中格外亮眼。然而,其万元GDP能耗,碳排放和用水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3、1/5和1/8。单位能耗和经济增长走出两条“背道而驰”曲线。土地面积小,经济体量大前提下的高增长和快发展依靠的是以人为本深化改革动能源泉。深圳先行示范是人与自然和城市发展的生动体现,低碳、环保的人居环境已成为居民基本生活与生产理念。
深圳坚持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政治,聚焦经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增創新優勢,成果共分享。提升落實新發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順應時代要求,承担歷史使命,回應城市關切,深化引导功能。公平、高效、高質量、高水平發展,先行先試,推廣經驗,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須努力;會心不遠,要登絕頂不辭勞。
深圳作為中國特色先行示範區,首先以科創為核心驅動城市發展。2024年,深圳戰略性新型產業增加超值1.5萬億,規模和佔比全國領先;“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有序社會”通過推出1500個綜合試點項目創新治理,實現“民意速辦”,構建收集、反饋和評價機制。民生改善、住房普惠及在醫療養老領域下力氣投巨資,在積分入戶和學位擴容諸多民生改善方面,已成包容性發展之典範。
其次是獨樹一幟開放型經濟和民生幸福標桿。深圳出口連續31年全國領先,前海港深現代服務區和河套港深創新合作平台促進跨境金融、數據流動和職業互認對接,探索制度性開放路徑,為國家乃至國際產業鏈穩定提供支撐;寬松人才政策和多維文化氛圍匯聚全國及至全球精英人才。學科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模版,為全國城市可複製推廣經驗,為中國式現代化城市發展展示魅力,全面垂範。
再次,深圳45年完成工業化、信息化和城市化並聯式跨越發展,突破傳統全球城鎮串聯式、程序化模版,其邏輯在於政府主導、制度供給和市場機制綜合發力,公共服務體系實現了民企成為資源配置、技術創新和就業創造的主體,社會活力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而立法和法治作為根基,保障突破性體制先行先試,以之推動政府構建治理體系。
(二)深圳作为中國样板冀望参与全球治理
香港中通社稱深圳是“全球創新之都”,推廣深圳科創和歷史。深圳從“製造”到“智造”轉型,成就了諸如中興、華為、大疆、騰訊及比亞迪,從傳統製造基地蝶變為全球科技創新之高地。深圳發展成就在過往五年亦為多國城市提供開發與治理靈感。近者悅,遠者來,中外交往頻密,除了西安看歷史就是到深圳看科技學治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邊境“柔新經濟區”複製“中國深圳式超級特區”,彭博社稱之為“東南亞的深圳”。
深圳前海合作區發展國內首個國際版醫院標準,建立國際人才“第一通道”,建立蛇口港復合型口岸,打造國際國內“服務圈”“創新圈”國際示範,配合南沙、橫琴及河套重大國家部署的四大平台,拓展灣區空間,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化發展,為全面系統形成國家開放新局面剜除痼疾,探索經驗。為學界所詬病的粵港澳三地制度藩籬、權力分割及規則碎片,堅守一國之本,擅用兩制之利,科學地內外循環
招商、蛇口、粵海、華強北、河套(福田保稅區)的商務交往、文旅特色和語言環境,通過“國際化街區建設評價指南”,促進國際交流,提升城市治理國際影響與全球關聯。清潔能源、工業節能、綠色交通項目在深圳星羅棋布,龍華區“全球跨境全品類選品中心”通過柔性供應鏈助力轉型為企業低碳。中國提出全球治理,為人類提供公共產品,“人類命運共同體”思維及各國和平共處價值觀合作實踐中將日臻凸顯與完善。
深圳貢獻體現於“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承載地和“國家改革開放試驗田”。深圳在城市發展史上的成功案例證明,不只是中國內地城市及港澳台可以從中探索秘笈,任何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無論強弱大小,只有明確方向、調校路徑、主動學習,就會矢志不渝獲得經驗,而不是在大國居高臨下和咄咄逼人下左顧右盼,失去發展機緣。創新是深圳基因。科創、敢試和非常規等熱詞,是中國城市消弭全球治理赤字之關鍵。
9月1日,世界知識產權(WIPO)在香港發佈“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首超東京-橫濱全球領先。作為強大國家創新生態系統支柱,創新集群鞏固從創意到市場歷程,其核心指標納入風險資本投資,矯正了人們對創新實力認知。聯合國2030議程嚴重滯後,氣候變化、數字鴻溝日益突出,人工智能、網絡空間及外空新疆域治理缺位需要中國聲音,深圳作為中國科創與治理國際窗口,順勢而為正當時。
全球局勢的演進催生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國際社會對變革全球治理及中國思維參與呼聲緊急。深圳功能戰略深化,推廣中國方案,貢獻特區智慧,放寬外資准入,推動規則性開發,突破逆全球化屏障,有望在前海或河套設立“科創特區”以提升立項、審批和實施效率,令新質生產力及時落地,填補新質生產力外流縫隙。深圳戰略功能未來體現於中國城市全球示範,借助開放和科創局面,協同區域和全球城市高質量發展。
全球治理體系面臨變革,治理赤字日益凸顯。公平正義、國際法治、多邊主義和以人為本,要求注重行為導向,明確治理思想,匯聚善治力量,給人民安全感、獲得感及幸福感。優先國際金融架構改革和人工智能治理,以安全、文明、發展和治理,為世界注入穩定性和可預見性提供中國方案。中國作為國際新秩序的核心構成,完善系統治理工程是時代要求,而深圳作為全國示範城市提供制度安排的主動參與當屬歷史責任。
(三)深圳示範戰略縱深的全球视阈及潜在问题
深圳作為城市發展與治理標桿,不斷探索新路徑,為國內國際城市建設雙重示範,提供可複製可推廣城市模版。對內圍繞城市共同富裕、持續創新、生態文明以及城市治理現代化,關注發展模式轉型與創新驅動、公共服務與包容性發展以及高房價與民生幸福平衡點;對外則展示東方大國新型城市能否在開放、創新、治理和文明多方面貢獻,在制度、機制、方式及效率諸方面有異於西方模式的現代化借鑒
深圳的國內外示範本質是一場深刻的自我革命,不僅要著力技術與發展,更要觸及體制機制、發展模式及治理理念。其綜合性、複雜性、政治性乃至文化、國情及歷史背景帶來的挑戰均非一般意義上的考驗。其博大、包容、可持續性自然是示範過程中經得起比對參照,獲得認同。比如,怎樣從“世界工廠”轉型為“全球科創”,如何輸出產品又輸出技術、標準及商業模式,以及如何產生享譽全球的品牌、企業及文化IP。
深圳發展歷史短、速度快,地域文化不同程度消弭和蛻變如何讓“多元文化,全球文明和思想策源地”標籤取代“文化沙漠,風俗碎片和新移民聚集及流動點”,以文化魅力和人文關懷軟實力征服高樓大廈鋼筋水泥的冰冷與刻板、通過小至路標、語言、媒體及不同市井符號凸顯城市國際前沿,從商品和要素流動型轉向規則、規制、管理制度性開放及通過全面系統技術性改革對接高標準經濟貿易和交往,凡此種種,皆是關鍵。
科技是深圳影響世界亮點。印度的華為交換機,波蘭等東北歐華為手機,德國大街小巷的比亞迪新能源交通工具,以及華大基因各種印記在全球各個地區穿梭流動,格外惹眼。國家賦予深圳示範使命,在促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同時,順勢而為,為全球智慧城市發展提供和輸出中國思維,需要做大做強影響人類生活的升級換代的科技產品,樹立深圳形象,傳播中華思想,團結全球南方、做引領第三世界共同繁榮中堅力量。
中國在中東、南美和數十個南南成員和發展中國家影響深遠,在東盟國家心目中的國家綜合指數顯著上升。旨在追求本國利益兼顧他國合理關切,以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攜手發展。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大理念並多次寫入聯大決議、上合峰會及金磚國家領導人會議宣言,涵蓋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及全球治理觀。其核心要義被納入聯合國“未來契約”,對構建和維護國際新秩序意義非凡,影響深遠。
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中國思維和中國方案正通過一帶一路、中歐班列及南南合作多路徑地區推廣和全球輻射。“上合組織”天津論壇“凝聚上合力量完善全球治理”,令上合聲音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以上合韌性因應國際環境的不確定和難預見。設立中國-上合能源、綠色產業、數字經濟合作平台及科創、高教、職教合作中心,為上合組織未來十年維護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國際體系,構建多極世界,明確發展基調,制定長遠方案。
為了進一步提升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提升人才培養的國際化水平,動態升級人才戰略,探索制度型開放範式,是高效示範全國,推動世界經濟再平衡提供公共產品的必要條件。深圳處於灣區腹地,具有毗鄰港澳優勢,發展國際教育推廣中華文化和培養青年學子國際視野和全球責任,中國參與國際治理是現實考驗,亦是未來幾代人的挑戰,後繼有人,薪火相傳,為中國的全球引領提供中國貢獻的未來方案
教育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而教育問題與教育內外諸要素密切相關,甚至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發展變化也會影響本國教育的發展。因此比較教育研究要提高站位,樹立全局意識和全球觀念,不能僅僅從一個人、一個單位、一個區域及一個階段看問題、謀發展。以全球視閾看未來,從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全局著眼,才能縱深國際參與,提升國際話語權,以改革創新姿態因應困難和挑戰。
立足中國,放眼世界,深化國際社會教育理論和實踐,推動教育知識推陳出新,把握不同國家和國際組織對相關政策舉措和教育問題的理論闡釋,通過比較研究提出解決我國治理實踐中新型問題,與國際聯合開發諸如“領導與政策”比較教育課題,培養具有深厚理論素養,掌握改革與發展理念,具備國際交流、全球治理與領導能力,從而契合國際組織、各國政府、非政府機構及相關專業領域具有中國思維的全球人才觀。
(作者係香港社會學學者、教授及劍橋智庫創始人,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