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論壇】名正言順:中文用語的標準化與國際傳播-紫荊網

【紫荊論壇】名正言順:中文用語的標準化與國際傳播

日期:2025-10-16 來源:紫荊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鄧思穎|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教授

 

用語標準化,尤其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彙的英譯,以及人名拼音的規範在國際傳播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話語體系建設的基礎工作,也需關注用語規範和地區差異。用語規範方面,翻譯標準化有助於提升信息傳遞的準確性,避免歧義與誤解,為中國故事鋪設傳播的通道,最終形成具有國際辨識度的中國話語體系。拼音拼寫規範化能提升傳播一致性,而香港地區人名拼寫混亂的現象亟需規範。地區差異方面,本文建議在尊重地區特色的同時推動統一標準,允許為人名拼寫方式制訂適用於地區的指引,並在正式場合逐步推廣統一的拼寫方式,有助於提升國際傳播的專業性與可信度。總而言之,用語標準化是中國聲音有效傳播的關鍵。

 

中文用語標準化建設與話語體系構建
 

中文用語的標準化建設是國家語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內容,國家對此高度重視,並已制定多項統一標準。完善的標準化體系不僅有效提升中文使用的規範化水平,更可促進教育、科技、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與發展。統一規範的用語,有助於向國際社會提供清晰、準確的信息,消除了因語言差異造成的理解偏差。規範化的語言能增強中國話語體系的國際公信力,讓中國聲音在國際舞台上的傳播更有效,對傳播文化理念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首先選取若干中文用語標準化的重要工作,簡介於下。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修訂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該法在2001年1月1日起施行,以推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範化、標準化及其健康發展,並由此確立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定地位,是語言文字領域最重要的法規。

關於中國地名的轉寫方面的問題,中國地名委員會、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國家測繪局早於1984年12月25日發布了《中國地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漢語地名部分)》,旨在規範漢語地名的羅馬字母拼寫方式,有助於消除拼寫混亂。根據《地名管理條例》,國務院地名行政主管部門統一建立國家地名信息庫,並公布標準地名等信息。民政部建立了「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提供標準地名查詢基本功能,設置法規標準、地名命名等模塊,便於使用。

至於中國人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方面,由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起草,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在2011年10月31日發布了《中國人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GB/T 28039-2011),旨在規範中國人名在漢語拼音中的拼寫方式,確保國際交流準確高效,維護個人身份權益,促進文化傳播,服務數字化發展,體現國家語言標準化建設。其中,《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GB/T 16159-2012)值得一提。這一規則由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牽頭制定,於2012年6月29日發布,同年10月1日實施,取代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公布的《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GB/T16159-1996),旨在統一漢語拼音分詞連寫規則,有助漢語拼音使用的標準化。其中人名、地名的轉寫方式,分別遵循上述《中國地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漢語地名部分)》和《中國人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GB/T28039-2011)。

新聞用語規范上,新華社制定了一套用語規範,在2015年11月發布了《新華社在新聞報道中的禁用詞(第一批)》,旨在確保新聞報道的政治正確性、準確性、權威性,背景涉及政治、社會、國際關係等多方面因素。在此基礎上,翌年發布的《新華社新聞信息報道中的禁用詞和慎用詞》,新增了57條內容。這套用語規範,有助於統一新聞表述,確保報道客觀準確,維護國家形象,引導輿論導向,避免歧義爭議,提升媒體公信力。

科學技術名詞層面,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原「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現簡稱「名詞委」)在1985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是經國務院授權,代表國家審定、公布科技名詞的權威性機構。截至2024年1月,名詞委已審定公布涵蓋天文學、物理學、生物化學、電子學、農學、醫學、語言學、教育學等160餘種規範名詞,有助統一專業術語,確保學術交流準確,促進科研發展,並支撐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此外,名詞委還建立了名為「術語在線」的線上平台,便利大眾查詢。

重要政治詞彙對外翻譯上,由中國外文局中國翻譯研究院主持建設的《中國重要政治詞彙對外翻譯標準化專題庫》,是首個國家級重要政治詞彙對外翻譯標準化專題庫,旨在規範重要政治詞彙術語多語種譯法,尤其是系統化規範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術語、政策表述、制度概念等,為對外傳播翻譯工作提供相關數據資源服務,確立重要政治詞彙對外翻譯標準。此外,中國外文局中國翻譯研究院也製作了《中國特色話語對外翻譯標準化術語庫》,是首個國家級多語種權威專業術語庫,以語種的多樣性、內容的權威性為突出特色,提供多種語言的術語對譯查詢服務。

上述工作對中文用語的標準化建設具有系統性意義。這些標準在多個關鍵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聞傳媒界規範了信息報道的客觀性,在學術科研領域維護了專業術語的嚴謹性,同時也為國家語言文字規範化建設提供了制度性保障,為國內各行業的專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語言基礎。而在涉及國際交流與對外傳播的場合,特別是使用外文(尤其是英文)表述有中國特有的政治、文化、科技等領域的名詞時,應有統一的翻譯標準。例如「術語在線」、《中國重要政治詞彙對外翻譯標準化專題庫》、《中國特色話語對外翻譯標準化術語庫》等,對專業術語、政治詞彙等提供了規範化的參考。這種標準化要求不僅體現在詞彙選擇的一致性,更需要在文化內涵、語境適應等層面保持高度統一。這種統一性對於維護國家話語權、避免國際誤讀、提升跨文化溝通效率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在翻譯實踐中,有中國特色的用語往往蘊含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這給翻譯工作帶來了特殊挑戰。本文後續選取若干代表性詞彙,從語言轉換和文化傳播的角度,簡要探討其英譯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內地(大陸)」的英文翻譯

 

根據《新華社新聞信息報道中的禁用詞和慎用詞》的規範要求,在涉及國家領土和地區表述時,「大陸」和「內地」這兩個概念的使用具有明確的區分標準:「『台灣』與『祖國大陸(或『大陸』)』為對應概念,『香港、澳門』與『內地』為對應概念,不得弄混。」這一表述規範確保了語言表述的政治準確性。「大陸」和「內地」這兩個詞的區分在中文的語境裡非常清晰,然而在英文裡應如何表達呢?

在英文語境中,「大陸」和「內地」這兩個具有特定政治含義的中文概念往往難以區分,也無法直接對應不同的英文譯法。通常情況下,兩者都譯為「mainland」。觀察可見,「內地(大陸)」的英文往往有以下的表述方式:「m」為大寫的「the Mainland of China」; 「m」為小寫的「the mainland of China」; 首字母大寫的「Mainland China」; 首字母小寫的「mainland China」;以「Chinese、China」作修飾語的「Chinese mainland」、「China’s mainland」;甚至單獨使用「the mainland」。

以「the Mainland of China」和「the mainland of China」為例,前者屬於專有名詞,通常表示特定政治語境下的用法;後者屬於普通名詞,用於一般描述,側重地理意義。鑒於中文的「內地(大陸)」具有特定政治含義,而並非純粹地理上的普通描述,首字母大寫的「the Mainland of China」應比較恰當。由此可見,字母大小寫的規範使用與詞序的正確排列,都是關乎屬於翻譯準確性的語法問題,必須格外注意。字母的大小寫影響用語的理解,詞序也會直接影響邏輯性和可讀性。因此,在英文翻譯中國特色用語時,要特別注意語法規則,應確立準確、清晰的翻譯規範。
 

「普通話」的英文翻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二條明確說明:「本法所稱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範漢字」。關於「普通話」在英文語境裡的表達,主要涉及語言轉換的適用問題,還要兼顧術語的規範、國際通用以及對語言政策的準確傳達。不同譯法的選擇實際上反映了跨文化傳播中如何保持用語一致性的考量。

教育部的網頁主要用「Putonghua」一詞。 此外,該網頁曾用「Mandarin」或「Mandarin Chinese」的表述,如:「To promote Mandarin and encourage a culture of reading among young people nationwide,…」、「In 2020, 80.72% of China’s population spoke Mandarin Chinese (or Putonghua), …」,也有用「Standard spoken Chinese」,如:「Huai emphasized President Xi Jinping’s commitment to advancing Putonghua(i.e., Standard spoken Chinese)nationwide, …」、或者「standard Mandarin」,如:「Outcomes included multi-media products to translate Hubei dialects into standard Mandarin or translate standard Mandarin into foreign languages.」。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網頁,「Putonghua」、「Mandarin」都有採用,如:「the state promotes the nationwide use of Putonghua as the standard spoken language,」、 「China has conducted Mandarin teaching in more than 180 countries and regions worldwide and, …」。國務院網頁載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英文版,把第十九條「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這一句翻譯為「The state shall promote the common speech— putonghua—used nationwide」,當中甚至用了「the common speech」一語作為解釋。

名詞委的「術語在線」建議把「普通話」的英譯定為「Putonghua」。鑒於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國家教委、新聞出版署早於1990年6月23日聯合發出《關於使用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科技名詞的通知》,明確要求各新聞單位帶頭使用名詞委已公布的學科名詞,在英文的語境裡按照名詞委的建議,把「普通話」稱為「Putonghua」是非常合適的。「術語在線」同時將「Mandarin」一詞建議用作官話方言(Mandarin dialect)、北方方言(Northern Mandarin)的對應譯名,即作為漢語方言的名稱,而並非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因此,「Mandarin」和「Putonghua」存在明確分工:前者用於指稱方言,後者用於表示國家通用語。

從語言學角度來看,「Mandarin」一詞雖然已在學界普遍通用,也是為國際所接受的通用譯名,但這種譯法難以充分體現普通話作為國家通用語的地位。採用漢語拼音直譯的「Putonghua」雖然能突顯其自身特殊地位,但在國際交流中的普及度仍有待提升。鑒於此,在對外傳播實踐中,現階段不妨採用「Putonghua(Mandarin)」的雙軌標注策略作為過渡方案,既保持用語的規範性,又兼顧國際認知習慣。這種平衡處理期望能提升傳播實效,讓中國概念在國際語境中獲得更廣泛認同。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英文翻譯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提出的全球治理理念,強調世界各國在經濟、安全、生態等多個領域相互依存,倡導合作共贏,追求和平、安全、繁榮、包容、可持續發展等目標,推動構建更公平、穩定的國際秩序。這一理念為應對全球危機提供了合作框架,對於推動各國團結合作、共創人類美好未來具有重要的意義。

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準確英譯,不僅關乎概念本身的完整傳達,更直接影響國際社會對這個理念的理解與認同。理想的英譯應在保持原意的基礎上,兼顧國際受眾的認知習慣,既要體現用語所表達的含意,又要避免因語言文化差異而導致的誤讀。一個既符合立場又具備國際接受度的譯法,將有效提升中國話語的全球影響力,促進跨地區、跨文明的價值共鳴。通過檢索上述提到的《中國特色話語對外翻譯標準化術語庫》,只找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西班牙語、法語、葡萄牙語、阿拉伯語、日語、韓語的翻譯,卻找不到英語的翻譯。通過網絡的搜尋,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關乎全球發展與和平的重要理念,以下簡要介紹幾種常見的英語翻譯方式。

採用「humanity」一詞的「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採用「mankind」一詞的「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沒有冠詞的「a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還有把「global」用作修飾「community」的「a global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把「human」用作修飾「community」的「a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早期還有採用「destiny」的「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for all mankind)」等說法。

就上述表述而言,早期英譯的「destiny」近年已被意義更準確的「future」所取代。表示全人類概念的詞,到底放在「community」之前直接修飾(如「global community、human community」)還是用介詞帶領(如「community for humanity、community for mankind」)比較好?相對來說,用介詞帶領的意義比較明確,「for」的使用能清楚突顯對人類福祉和價值的重視。至於「humanity」和「mankind」的選擇,前者的適用範圍更廣,更符合當代語言習慣。至於冠詞的問題,用「a」來修飾「future」符合英語語法,也清楚說明這是一個明確的、可實現的願景。綜上所述,用「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來翻譯「人類命運共同體」比較合適。
 

人名拼音的拼寫方式與在香港地區的實踐

 

關於中國人名拼音的拼寫問題,在上述提及的《中國人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GB/T 28039-2011)、《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GB/T 16159-2012)中明確的規定:中國人名採用「姓在前,名在後,姓名之間用空格分開。姓和名的開頭字母分別大寫」的拼寫方式。例如,「王芳」拼寫為「Wáng Fāng」、「楊為民」拼寫為「Yáng Wèimín」。這一規範旨在確保中國人名在國際交流中的統一性和規範性,適用於護照、官方文件、出版物等正式場合。自實施以來,這套標準已成為中國人名拼音拼寫的權威依據。

《中國人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在第6.1條提到「出版物中常見的著名歷史人物,港、澳、台人士,海外華僑及外籍華人、華裔的姓名,以及科技領域各科(動植物、微生物、古生物等)學名命名中的中國人名,原來有慣用的拉丁字母拼寫法,必要時可以附注在括弧中或注釋中」。對於長期使用非漢語拼音的轉寫方式(如威妥瑪拼音等舊拼法、港澳台地區的方言拼音等),該規則允許通過必要的補充信息反映沿用已久的拼法,既保證了漢語拼音的主體地位,又能維護歷史文獻的連貫性、尊重特定地區的語言差異。

至於香港地區人名的拼寫方式,並非上述提到任何一套國家標準(如《中國人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的規範內容。就筆者所知,香港地區缺乏統一的人名拼寫規範。從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司長局長的網頁所見,人名拼寫沒有一致的方式,如:英文名在前,姓在後的「John KC Lee」(行政長官網頁);英文名在前,姓緊隨其後的「Paul Lam Ting-kwok」(特區政府網頁);姓在前,本名在後,英文名最後,用逗號分隔的「CHAN Mo-po, Paul」(陳茂波司長網頁)。如果沒有英文名,姓在前的「Chan Kwok-ki」(陳國基司長網頁)或姓在後的「Chung-mau LO」(盧寵茂局長網頁)都有。雙音節的名,每個音節之間用連接號較為常見(如「Chan Kwok-ki」),一般不會連寫。以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的名字為例,以下三種拼寫方法在香港社會都能接受:「LEE Ka-chiu, John」(2022年行政長官選舉網頁)、「John LEE Ka-chiu」(行政會議網頁)、「John KC Lee」(行政長官網頁)。

香港地區的人名拼寫方式呈現出多元並存的混合現狀,這種靈活性源於獨特的歷史背景和雙語環境。在較為正式的文件和場合中,雖然大原則跟《中國人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的方式吻合(如姓名之間空格分隔、姓前名後),但同時也允許名前姓後的拼法,形成獨特之處。

香港地區人名拼寫方式的多樣性,尤其在姓和名排序上的不統一,容易在實際應用中造成混淆和誤解。以「John LEE Ka-chiu」為例,把姓夾在英文名和本名之間,如果姓不大寫,按英美人名拼寫的習慣,那就可能誤以為「Ka-chiu」是姓。把英文名置於開首位置,姓緊隨其後,雖然符合英美人名習慣,但跟《中國人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的精神不符。況且漢語拼音的連接號只用於雙姓組合(並列姓氏),如「劉楊帆」(Liú-Yáng Fān)、「鄭李淑芳」(Zhèng-Lǐ Shūfāng),「Ka-chiu」的拼寫方式有可能誤以為是雙姓組合。香港地區人名拼寫的不統一,無論跟漢語拼音拼寫規則還是英美人名習慣都有差異。由此而引起的混亂,不僅影響身份識別,在國際交流中也會造成困擾。

因此,在保持一定靈活性的同時,香港地區有必要逐步推進人名拼寫的規範化進程,以提升行政效率,聯通世界。在兼顧特殊歷史背景和社會現實的前提下,應為人名拼寫方式制訂清晰的指引。拼寫方式應儘量符合國家標準,向漢語拼音拼寫規則靠攏,求同存異。這一進程不妨考慮「雙軌並行」的策略:一方面尊重既有拼寫多樣性的現狀,允許個人在非正式場合繼續使用習慣的拼寫方式,儘量做到名從主人;另一方面,在涉外文書、新簽發的證件等正式場合,逐步推廣新制訂的指引,務求減少因人名拼寫的差異而引起的混亂。通過制訂合適的拼寫指引、加強宣傳、完善信息系統兼容性等措施,以循序漸進方式推進,既能維護地方語言文化的多樣性,又能促進信息交流互通,提升跟國際的兼容性。
 

轉譯中國特色用語時應關注用語規範與地區差異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2024年7月18日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在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一段裡,明確提出「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特別提到「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構建中國話語、中國敘事體系的國際傳播效能,用語標準化非常重要。

本文所討論的有中國特色的用語,例如規範使用「內地(大陸)、普通話、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中文用語的英譯,以及地區人名拼音拼寫問題,是希望說明用語標準化有助提升信息傳遞的準確性,避免因歧義而導致認知偏差。中文用語翻譯標準化,是構建中國話語國際傳播體系的基礎工程。標準化翻譯能有效避免因翻譯歧義而導致誤讀,同時通過建立權威而便捷的數據庫,為全球媒體提供參考,從語言層面強化國際傳播的系統性和一致性。確立準確、規範的表達,既可消除跨語言、跨文化的障礙,避免歧義和誤解,又能增強敘事的文化親和力,為中國故事鋪設傳播的通道,最終形成具有國際辨識度的中國話語體系。

在國際傳播中,「正名」是構建話語體系的基礎工程,就是首先為有中國特色的中文用語做好翻譯和轉寫的工作。本文建議應重視以下兩個維度:

關注用語的規範。中英精準對譯的重要性是「正名」的核心環節,確保有中國特色的中文用語在國際語境中的原意完整傳遞,避免因翻譯偏差而產生誤解,是構建權威話語體系的重要基礎。有規範、統一的英文表述,可使中國聲音在國際舞台得到更有效的傳播。拼音拼寫的規範化則是「正名」的技術基礎。國家制定漢語拼音拼寫規則作為標準,確保了中國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在國際傳播中的統一性和權威性。不過,香港作為國際樞紐,長期存在人名拼寫混亂現象,這種無序狀態既影響身份認同,也可能削弱國際傳播效力。為避免因拼寫混亂導致的身份混淆和認知偏差,制定人名拼寫指引是有必要的。

關注地區的差異。在推進「正名」工作的同時,必須兼顧地區獨特的語言文化與國家標準的平衡。本文所提出的「雙軌並行」策略,就是一種折衷的方法。一方面在非正式場合允許名從主人;另一方面,允許為人名拼寫方式制訂適用於香港地區的指引,並在正式場合逐步推廣統一的拼寫方式。制訂人名拼寫的地區指引,既能避免因差異而造成的混亂,收統一之效,又可提升香港居民的國際辨識度,提升國際傳播的專業性和可信度,作為完善「一國兩制」話語體系的重要實踐,讓地區特色成為豐富國家話語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正名不立,行而不遠。相信有中國特色的用語標準化能增強中國話語體系在國際的公信力,讓中國聲音在國際舞台上的傳播更有效,也對傳播文化理念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5年7-9月號

紫荊論壇第八十期封面

來源:紫荊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藍皓源 校對:楊晨 監製:張晶晶
我國發現一處大型金礦!新增金資源量超40噸
印尼防長:將採購中國殲-10戰鬥機
【紫荊論壇】智享晚年:香港彌合數字鴻溝積極應對老齡化的策略
【紫荊論壇】名正言順:中文用語的標準化與國際傳播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