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偉傑
新一屆立法會選舉提名期即將展開,截至目前為止,共有14位現屆議員宣布不角逐連任,佔整體90個議席約15.7%,屬於正常的新舊交替。社會各界應尊重退選議員的個人意義,不宜過度解讀甚或肆意炒作,從而令有利於議會保持活力的新陳代謝得以持續。
急流勇退鼓勵青年參政勿以年齡界限拷問議員
不角逐連任的議員有出於急流勇退的考慮,希望給予青年更多參政的機會而選擇退位讓賢;他們有些則希望聚焦在專業發展,希望自己的事業更上一層樓。無論前因如何,都是他們深思熟慮的結果,純屬個人抉擇。社交媒體或個別網媒硬要說成他們是“被勸退”、甚至擺出“用完即棄”或“被中央操控”等無稽論述,無非都是想吸引流量、博取眼球,不利於年底立法會選舉公平公正地舉行。對於那些仍在考慮是否繼續角逐連任的議員,負責任的媒體也應予以足夠的空間及尊重,而非鐵板一塊以年齡界限對他們進行拷問。
增加年輕議員有助破局民主在於實現多少承諾
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今年年初視察香港期間,提出了“敢於破局”的要求。在打破原有的框架和思維模式、以應對新形勢及挑戰,議會比增加年輕議員的比例,的確能對“敢於破局”帶來優勢。然而,資深議員的政治智慧也同樣是帶領香港改革和創新。不少卸下立法會議員身份的政治人物在政界及其他界別仍相當活躍,包括籌組智庫為特區政府出謀獻策、臨危受命擔任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的秘書長等,都是資深立法會議員在退居幕後仍繼續貢獻香港的典範。
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民主作出言簡意賅的刻劃,民主的關鍵不僅在於人民有沒有投票權,更在於人民有沒有廣泛參與權;要看選舉中人民得到甚麼口頭許諾,要看選舉後實現了多少承諾。回顧在回歸初期,多少選民被反對派的空泛口號及不能兌現的選舉承諾所蒙蔽,當時以建設香港為己任的立法會議員不惜冒著被污名化甚至人身攻擊的風險,都堅決要與反對派周旋到底、與之抗衡,議會才不致於被反對派壟斷。在“愛國者治港”的主旋律下,這批議員為完善選舉制度、完善地區治理及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等茲事體大的事務馬不停蹄地工作,為香港昂然踏入“由治及興”的新階段有著不可抹滅的貢獻。
面對這些兌現薪火相傳承諾的議員,讓更多有理想、有擔當的年輕人能走入立法會擔任市民的代議士,功成身退是對他們最中肯的評價。繼任的年輕議員,更應善用他們的幹勁及魄力,走進群眾“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監督政府如何落實惠民政策之餘,也要鼓起“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勇氣,對社會上的不公向政府提出質詢,這才是對資深議員身體力行鼓勵青年才俊參政、促進議會年輕化與活力化的最有力回應。
(作者系青海港澳聯誼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港區省級政協聯誼會文宣委員會副主任,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