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祖恒:輸入勞工需要全局觀 科學保障本地僱員-紫荊網

陳祖恒:輸入勞工需要全局觀 科學保障本地僱員

日期:2025-10-15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陳祖恒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量內地移民湧入香港,加上戰後嬰兒潮,為香港在六、七十年代經濟騰飛,以及往後數十年提供了充裕的生產力。八十年過去,香港正面對出生率持續低迷、人口老齡化加劇等問題,單靠本地人口已無法維持未來幾十年社會所需要的生產力。特區政府的人力政策一直以培育本地人才為主,引入外來人才為輔,然而在保障本地僱員優先就業的細化措施上,仍然需要進一步凝聚共識。

同時做到合理保障本地僱員和用好輸入勞工,確保香港有足夠勞動力支持經濟發展健康,讓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打造更多高質量崗位,推動香港居民高質量充分就業,我有四點建議︰

一、精準掌握本地僱員及崗位的數據

我在今年4月和6月的立法會大會上曾建議,制定人力相關政策時不能只依據人力推算,還需要對本地僱員及崗位的數據知根知底。只有深入調研各行各業的從業員人數、年齡段、技能水平,以及市場上各崗位的數量、職級、技能需求等等,才能知道本港的人力資源是不是已經妥善配對,準確了解本地僱員是否已經充分就業。還有正在接受教育及培訓的新血,以及隨社會發展而變化的崗位需求,都需要不斷地動態更新,才能確保數據的準確性。

二、科學制定輸入勞工配額機制

在掌握精準數據、確定本地僱員充分就業之後,再為各行業剩餘的人力短缺設定輸入勞工限額,與現行輸入計劃的人手比例機制相比,在理論上更能夠從源頭做到本地僱員優先就業。而現行輸入計劃的“適時檢討”,亦未能追上市場的變化速度,容易做成“一時飽死、一時餓死”的現象。以鄰近的新加坡為例,當地政府定期就各行業的實際本地人力供應和產業人力需要,調整輸入勞工的僱用比例,值得香港參考。為輸入勞工配額加入按需要可加可減機制,能夠迅速調節香港的人力市場供求一致,減低市場波動對本地僱員造成衝擊,才能科學地保障本地僱員就業。

三、制定具國際競爭力的輸入勞工工資方案

政府當局多次強調輸入勞工的工資不可以少於本地僱員的工資中位數,認為這樣做能夠避免輸入勞工成為“廉價勞工”——以低價搶本地人“飯碗”。可是,本地僱員跟企業都對此安排的效用成疑,甚至引起本地僱員對輸入勞工的“高薪”不滿。若果為輸入勞工計劃設立上述的配額制度,無論輸入勞工的人工多寡,理論上不應該會影響到本地工人的就業機會。

工資是企業的營運成本之一,和香港整體競爭力、國際競爭力掛勾,以“國際市價”去招聘有競爭力的人,才能夠令香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保持優勢。我建議,當局盡快深入研究各個工種的國際人力市場,加強與業界溝通,為輸入勞工的薪酬標準、培訓費用、生活開支等制定合理的計算方法,讓輸入勞工賺取合理工資的同時,降低中小企不斷上漲的經營成本,同時鼓勵企業調撥資源給願意再培訓的本地僱員,協助員工提升技能,和企業一起進步。

四、研究為結構性缺人工種設短中長期輸入規劃

本港有部分厭惡性工種長期依賴基層勞工付出,但是由於結構性原因,多年來入行者不多。例如安老服務業,政府2017年時已開展《安老服務計劃方案》等短、中、長期改革策略,落實提高薪酬待遇、擴闊職業階梯等措施。事實是,即使有年青人加入,也會通過進修途徑轉工,並不能單靠本地人去滿足現在及未來的需求。

我建議,當局可以考慮就已知無本地人肯做的工種,研究制定短、中、長期的輸入勞工方案,並優化現行職專畢業生留港計劃的安排,做好境外職專學歷互認,為非本地學生製造更多誘因來港修讀、留港發展,以回應香港社會的需要。

輸入勞工是人力資源規劃的一部分,需要有全局觀,而對非法勞工,需要有政府當局嚴厲打擊的決心,才能鞏固香港在國內和國際社會上的誠信,保住金漆招牌,科學地保障本地僱員優先就業。

(作者係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郭孟琦 校對:孫藝寧 監製:姚潤澤
【紫荊論壇】佛港澳大健康產業合作的實踐檢視與優化路徑
新疆喀什地區葉城縣發生3.3級地震
盧浮宮劫案:失竊藏品清單披露
有片|香港國際機場凌晨發生嚴重事故 迪拜抵港貨機滑出海面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