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大學前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於10月23日在2025紫荊文化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以下是演講翻譯全文:
文|馬丁·雅克 (Martin Jacques)
首先,我曾在1998年11月至2001年3月期間居住於香港。正是在這裡,我開始了後來那本廣為人知的著作《當中國統治世界》的研究工作。早在此前很久,我便堅定支持“一國兩制”。1997年,我和妻子專程來到香港見證回歸盛典。後來在港生活期間,香港社會某些方面令我感到憂慮:其殖民氛圍與遺留影響、某種自大心態、對內地同胞的偏見,以及對少數族裔的歧視性態度。我的妻子是印度裔馬來西亞人,一位出色的律師。她在香港的生活因無處不在的種族主義而蒙上陰影——在街頭、餐廳、職場,甚至在醫院裏都曾遭遇。她最終因醫療過失和種族歧視在一家醫院去世,這是我生命中最悲痛的一天。
我認為,如今的香港正迎來重新思考並重塑自身的黃金機遇。與其沉湎於對2019-2020年事件的遺憾,香港更應擁抱一個截然不同、嶄新的未來。
關於香港的未來,我想提出七點主張:
深度融入大灣區是基石: 廣東省及其城市的蓬勃活力,為香港提供了巨大的機遇,香港必須全力以赴把握。當年我在此居住時,這種想法尚顯遲疑,不少人曾輕視廣東。事實上,情況恰恰相反。如今,我欣喜地看到這種融合的決心已十分堅定。這是根本所在。
依託國家崛起大勢: 香港有幸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中國不僅自身實現了變革,如今更在改變世界。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全球南方國家,將中國視為新的全球領導者——世界最大經濟體、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綠色轉型的引領者、全球南方事實上的領頭羊。香港在1997年回歸中國,正值國家崛起之時,終結了156年的英國殖民統治,這是莫大的幸運。中國擁抱並代表着未來;而我的祖國英國卻沉湎於過去,畏懼未來。香港是幸運的。
構建包容共融的新身份認同: 香港特區政府乃至全體市民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培養港人的新歸屬感。一種對嶄新香港的自豪感——香港作為大灣區的一部分、中國的一部分、東亞的一部分。這種新的身份認同應具包容性而非排他性,應擁抱內地同胞與嶺南文化,應將那些選擇在此生活(無論是永久或暫時)的印尼、菲律賓、印度等各地人士,視為香港新國際都會身份的內在組成部分。這是每個人的責任。若成功,香港將在全球進步性文化變革中走在前列,為變化中的世界塑造新的身份認同。在此背景下,可以思考中國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這是一項頌揚多樣性的卓越主張。
深化與東盟鄰邦關係: 香港應把握一切機會發展與東盟鄰國的緊密關係。東盟地區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擁有超7億人口,約4-5%的增長率,且與中國關係日益緊密。香港作為高效且充滿活力的金融中心,其角色可成為這些國家的重要資源。人民幣國際化可為香港金融業在東盟國家帶來重大機遇。
轉向全球南方新藍海: 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西方國家及機構對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參與度可能會大幅降低。這不應被視為遺憾,反而應視為香港金融機構與先前被忽視或忽略的世界其他地區——即佔全球人口約70%的全球南方國家發展更緊密關係的契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可為香港金融機構提供多樣化的機遇。但這需要全新的業務和運營模式,其費用水平也可能遠低於西方。與華爾街、倫敦等地相比,此類工作和連接需要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然而,與中國攜手同行,這無疑正是香港金融業的未來所在。
重塑“心智地圖”: 回歸前,甚至在很大程度上直至2020年,香港的目光都主要投向西方(北美和歐洲)。回歸後雖日益重視內地,但直到最近才真正關注全球南方和東盟。自2016年特朗普當選,特別是2024年以來,中美關係持續惡化。這種態勢很可能至少再持續十年,甚至更久。隨着中美“脫鉤”進程延續,世界很可能呈現“割裂化”趨勢,形成美國集團與中國“一帶一路”集團兩大陣營。這應成為香港及其機構思考未來的指引:目光不應再侷限於西方,而應聚焦中國和全球南方。這將是香港未來長遠發展的方向。香港需要培養具有這種思維的新一代領導者——心懷中國、放眼全球南方。學校、大學、商學院及智庫必須在此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重振文化現代性: 儘管香港因維港天際線、金融業、交通系統及生活水平而長期與“現代性”相關聯,但如今這種關聯已不如昔日鮮明。香港的文化現代性——最著名的如電影產業的創造力——也已沉寂許久。現代性不再僅關乎經濟,也日益關乎文化。這是香港亟需認真關注的領域。它已落後於日本動漫、韓國流行文化等。中國正在電影、時尚、建築、街頭文化等多個領域快速形成強大而新穎的文化現代性。如我所言,若香港欲塑造新身份,富於想象力和活力的文化至關重要。如何實現?可能性眾多。最近《南華早報》一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其主張北部都會區不應狹隘地視為地產項目,重蹈香港舊日弊端,而應視為巨大的文化新機遇。
應如此思考:十年後的北部都會區,應日益成為音樂、服飾、電影、街頭戲劇、以遊戲為核心的騰訊娛樂園區、新生活方式、語言創新及族裔多元化的文化創意溫牀,聞名於世。這可以成為現實,但它需要新一代年輕人具備全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心態。謝謝大家。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今日熱搜
本週熱搜
本月熱搜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