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24日經表決,通過了關於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的決定。隨着抗戰勝利,1945年10月25日,被日本竊取的台灣和澎湖列島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台灣光復、迴歸祖國不僅是中國人民全民族十四年抗戰的勝利成果,也是台灣同胞五十年反抗日本侵佔、殖民奴役的勝利成果。台灣光復見證了中國政府經過半個世紀鬥爭後收復失土、恢復對台灣行使主權的莊嚴時刻。以法律形式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並規定國家通過各種形式舉行紀念活動,具有深遠的歷史價值、制度意義和現實戰略意涵。
台灣光復是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實現國家統一偉大勝利的標誌,承載着民族抗戰、人民奮鬥和歷史正義的多重象徵。將其設為全國性紀念日,能夠在全社會形成銘記、重視這一歷史事件的廣泛共識。這不僅是對抗戰勝利的延伸紀念,更是對“台灣自古屬於中國、日本非法竊取台灣、戰敗歸還中國”這一歷史邏輯的莊重確認。通過全國性紀念活動,國家對台灣享有和行使主權從政治宣示轉化為具體可見、可參與、可傳承的公共儀式,使全民在涉台愛國教育中持續增強對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認知,從而在法理、情感和制度三重層面構築堅實的統一基礎。
紀念日是國家敘事的核心載體之一,是連接國家與人民情感的制度紐帶。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有助於在國家層面統一關於台灣的歷史表述和價值導向,形成清晰、正向、統一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領土認同主軸。全國性紀念日的設立將帶動一系列活動的舉行。從學術研討、歷史展覽、文藝演出到全民教育,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必將有力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參與對台灣光復的記憶建構,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紀念日屬於全體中華兒女,它連接的是歷史,凝聚的是情感,塑造的是方向。
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既是對過去勝利的崇高禮敬,更是對未來統一的執着追求。它在制度層面體現出國家在推進祖國統一大業上的堅定意志,為新時代對台工作提供更加穩定而深厚的社會支持。通過紀念日的設立,可以激發全社會對對台工作的關注與參與,讓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更加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自覺行動。尤其是在新一代成長過程中,通過各種台灣光復紀念活動、教育項目和文化內容傳播,可以系統塑造他們對台灣問題的正確認知和堅定立場,使“統一是時代大勢、民族大義、歷史必然”的觀念逐步內化為新時代公民的價值共識。
同時,這一紀念日所承載的國家意志和民族情感,將成為反制外來干涉、推動國際公平正義的文化利器。它向國際社會清晰表達中國政府和人民堅定不移的統一立場,彰顯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歷史與法理依據,正面回擊“台灣地位未定論”等錯誤論調,提升我國在國際輿論場上的涉台敘事主動權。
近期,電視劇《沉默的榮耀》在兩岸引發熱議,正是台灣命運與祖國大陸緊密相連、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又一生動例證。它表明,追求統一、反對分裂的價值觀深深植根於我們的文化基因中,而對祖國統一的堅定信念、超越個人生死的家國情懷,始終是凝聚兩岸同胞的精神血脈。祖國統一既是先烈的遺志,也是我們正在親歷並推動實現的現在與未來。以國之名紀念台灣光復,正當其時,意義深遠。
今日熱搜
本週熱搜
本月熱搜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