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靜怡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圓滿閉幕,是次全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繪就了國家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筆者作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和出版工作者,深感今次全會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指明了前進方向;出版作為文化傳承的關鍵載體,在凝聚民族精神、促進文明互鑒中肩負著特殊使命,作為從業者應自覺擔當新時代的文化重任,以高質量的出版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全會對文化強國建設作出了專門部署,強調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大力繁榮文化事業,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這要求從業者務必堅守內容為王的理念,深耕精品出版領域;需在選題策劃、編輯加工、宣傳推廣等各個環節追求卓越,推出一批思想高尚、內容通俗、製作精美的優秀出版物,為廣大市民及海內外讀者提供更加豐富、更具營養的精神食糧。
面對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新時代,出版業轉型升級已刻不容緩。必須加快融合發展的步伐,培育出版新質生產力。積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創新出版形態,拓展傳播渠道,打造一批可觀、可聽、可互動的新產品新服務,讓優質內容藉助科技力量飛入千家萬戶,特別是為低收入群體和青少年提供更多便捷、普惠的閱讀資源。
香港的特殊定位,賦予了港區文化交流「雙向橋頭堡」的獨特優勢。全會提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而文化正是境內外、國際間最易共鳴的交流載體。因此從業者要善用香港這一國際化平台,創新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將內地的優秀文化成果轉化為國際通行的表達範式——例如通過港版文化教材講好中國故事,依託繁體中文出版陣地傳播當代中國價值。同時,也應將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引入內地,在互鑒中增強中華文化的韌性,這正是「一國兩制」在文化領域的生動實踐。
落實全會精神,最終要轉化為業界的務實行動。筆者將團結香港出版界同仁,深入學習貫徹四中全會精神,聚焦「文化凝心」這一重要使命,持續調研港澳文化市場需求,為完善文化產業政策積極建言,推動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出版協同發展機制,促進人才、資源、技術深度融合。以文化為橋、以出版為媒,在推進民族復興的征程中貢獻港區力量。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婦聯執委、港區婦聯代表聯誼會副會長)
今日熱搜
本週熱搜
本月熱搜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