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朱兆麟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寄語,金融、創科都要走出去,香港特區政府今後要通盤籌謀,推動資金融通、人才集聚等功能再上層樓,既促進自身發展,更配合國家布局。如何面對強權“不要有軟骨病”,做到既有理有節,又避免過猶不及,乃香港要演好“超級連繫人”仍須拿捏好的範疇。
由口號式的3.0 ,真正做到軟硬件升級4.0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封面主題“THE DON'S NEW WORLD ORDER”,內容提及美國如何建立世界支配能力及美國再次強大。香港一直引以為傲在金融領域和紐約、倫敦作為全球三地的金融主導先驅,此乃得到世界各國認同之餘,從很多國際研究機構及數據證明香港亦由低谷到國際金融中心排名返回三甲,經濟自由度重登全球之冠,中央非常珍視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金漆招牌,冀它能永放光彩。香港金融業以前多引進來,未來還要多走出去。論國際組織參與、大學環球名聲、海外人員流通,全國一直都難有城市可與香港比擬,特區政府更須思考,未來有何發展策略和績效指標,由施政報告提及建立應用科學大學聯盟,到八大院校當中五所為國際排名100的出色院校,我們究竟如何反過來搶奪全球人才,做好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角色,為國家戰略佈局提供更多元資訊、技術以致全球視野,從而打好更堅實的金融、航運、貿易三大國際中心定位,克服美國不斷架設的路障,更進一步。
年初由投行出身的中聯辦副主任祁斌發表香港資本市場白皮書,本港金融業在市場監管、交易成本和公司治理仍有不足之處,未來應看齊全球最高標準,包括,促成改革,根本審視不同核心產業發展目標,分析軟硬件配套長短優劣,勢有助香港成為中央眼中更亮眼的“鑽石”。
珍惜並加強培訓本土人才
就以自身參與國際組織如UN ESBN經驗,本地人才及專家一直在國際間享負盛名並積極參與國際組織的事務,不論國際視野,政策倡議到全球一體化的國際合作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如何在瞬息萬變及詭異的國際形勢上持續讓本土人才和海外精英互相結合,並不是簡單建設一些平台就能將口號式的問題迎刃而解!
特區政府一直有不同資源基金讓各行各業作出申請並推動業界發展,即使如此,但為何在走出去連接國際的力量上看來稍欠不足?主要原因大多是針對在本土及國內的發展為主,但國際關係及交流,說好中國故事、香港故事,並不是一時三刻就能見成果,需要有專職統籌部門做好資源分佈,人才培訓及篩選,更重要環節是培養一些機構,由種子開始到真正發芽至百年樹人的過程,需要經歷人才出入,發展hero product 的“try & error”到真正的品牌建立,過去香港是很多國際組織的落腳點,尤其在亞洲設立總部以致進入內地的橋頭堡,但有多少真正的本地機構能為國家、為香港做好解說工作,甚至如上提及的做到評級組織和調研工作帶來國際認可,要做好上述的環節,並不是舉辦一兩個所謂的國際會議及出外到訪就能立竿見影!
香港,從來不乏人才,不乏資源,更重要有着國家全面配合支持,並找出痛點及關心,這一切對比其他國家以致地區,正是真正得來不易的瑰寶資源,如何真正做到由東方之珠的璀璨演變至鑽石的亮麗、堅硬以致恆久致遠,現在就是我們如何反思過去的不足,將過去的墨守成規,自我枷鎖,甚至對人才發展,機構培訓和支持的傳統理念及定義,需因應時局變化,大膽創新,甚或大刀闊斧,在關鍵時刻做好組建工作,繼而進一步將團隊的眼界、國際視野,好好與國家接軌,真正做好我們“亞洲國際都會”的窗口!為國家企業走出去,為更多人才走進來,為國家下一個百年的奮鬥,讓香港的地位在國家發展當中努力擔當前鋒的重要角色,而並不是保守跟隨的防守者崗位,更重要為我們下一代樹立良好榜樣,有着更多為國家的擔當,為國家的基業,做好這兩個工作,我相信身教永遠比口述會有着更好的示範作用!亦為下一代發展對接全球發揮我們既有的獨特定位優勢立下更好的基石!
(作者係國際關係學者,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客座教授、香港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