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十五五”機遇 提升香港競爭優勢-紫荊網

把握“十五五”機遇 提升香港競爭優勢

日期:2025-10-30 來源:《香港文匯報》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黎    晨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郎元柯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研究生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了香港“八大中心”的發展定位,香港在鞏固傳統優勢、拓展新興優勢成就顯著,國際競爭力持續提升。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圍繞“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優化區域經濟布局”等領域作出一系列戰略部署,為香港在“十五五”期間進一步找準定位、發揮優勢指明新方向。香港應把握“十五五” 規劃新機遇,更好融入國家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科技自立自強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大局中,培育開放發展新動能,進一步鞏固提升競爭優勢。

全會提出應“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未來香港應在開放層次上實現更大作為,進一步提升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助力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

一是對標與創建相結合,構建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在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的同時,香港可在跨境數據流動、綠色標準、ESG(環境、社會與治理)投資、數字貿易等新興領域,率先探索建立既符合國際趨勢又體現國家發展戰略的商事規則和監管標準,成為國家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的橋樑和示範窗口。

二是建設高能級平台,銜接“一帶一路”戰略。將國際調解與仲裁、融資、風險管理、專業諮詢等服務深度融合,為“一帶一路”建設項目提供全鏈條、高水平的法治保障和專業化服務,有效防範和化解跨境投資與合作風險,以“軟聯通”助力“硬聯通”與“心聯通”。

三是吸引國際組織集聚,提升全球治理話語權。通過提供高標準專業服務和國際化營商環境,吸引更多仲裁、調解等領域的國際組織和頂尖機構落戶,推動香港成為國際規則協調和爭端解決的重要樞紐,參與乃至引領國際商事、投資等領域規則的重塑。

打造新質生產力“核心引擎”

全會強調“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未來香港應將全會精神與自身科研優勢緊密結合,推動創科實現從“支撐發展”到“引領發展”的戰略轉變。

一是進一步強化原始創新的策源能力。圍繞國家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學、量子信息等前沿領域的戰略布局,應加大力度支持香港高校和科研機構承擔更多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瞄準“從0到1”的顛覆式創新成果突破。國際高端人才與機構的集聚,為跨學科、跨領域的原始創新提供了更肥沃的土壤,故此香港應推動大灣區“一校兩園”模式實踐的深度廣度,支撐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更好服務國家戰略發展大局及香港本地經濟產業。

二是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轉化生態,大膽探索“科研資金跨境使用”、“科研設備與樣品通關便利化”、“知識產權跨境保護與交易”等創新政策,推動形成“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使香港的原始創新成果能夠迅速在大灣區轉化為現實的新質生產力。

三是賦能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構建。香港的創科不僅要服務於自身社會經濟發展,更要服務於國家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部署。未來應持續聚焦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與安全,以創科優勢助力內地傳統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升級,同時發揮優勢培育壯大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新興產業,使香港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策源地和應用示範地。

共建世界一流灣區

全會要求“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在“十五五”期間實現更高水平的協同效應,既是其作為國家戰略的必然選擇,更是香港實現躍遷式發展的重大機遇。

一是要以基礎設施“硬聯通”支撐資源的高效流動。在一體化現有成就的基礎上,未來應進一步推動口岸規則創新和流程優化,加快構建智慧高效、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網絡和信息基礎設施網絡,為人員、貨物、資金、數據的便捷流動提供堅實的基礎。

二是要以規則機制“軟聯通”深化市場要素一體化。國際調解院的落戶,極大地提升了粵港澳大灣區法治環境的國際信譽。應抓緊機遇乘勢而上,在市場監管、資格互認、標準對接、食品安全、醫療養老等民生與商事領域,探索更多“灣區標準”,推動建立與國際接軌、大灣區通行的規則體系。

三是要以產業協同“智聯通”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發揮香港在國際化、創科和專業服務方面的優勢,與內地強大的製造能力和廣闊市場相結合,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形成“香港研發+前沿探索”“深圳轉化+應用創新”“全球市場+品牌服務”等的梯度布局和協同體系。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來源:《香港文匯報》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藍皓源 校對:楊晨 監製:張晶晶
李家超在韓國出席亞太區經濟合作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立法會換屆選舉今日再接獲14份提名表格
2026,深圳見!
習近平在APEC第三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第二階段會議上的講話(全文)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