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灣區:廣州中醫藥大學港澳學子走訪東深供水工程-紫荊網

聚焦大灣區:廣州中醫藥大學港澳學子走訪東深供水工程

日期:2025-03-17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pastedGraphic.png
黨員教師與港澳學生代表在“生命之源”雕像前合影

紫荊雜誌(記者彭彥 通訊員廖曉鍵 蔡苗)廣州報道:2025年3月13日,廣州中醫藥大學30餘名港澳學生代表在黨員教師的帶領下走進東莞東深供水工程教育基地,展開“飲水思源·同心同行”為主題的現場教育活動。本次活動旨在通過實地探訪這條被譽為“供港生命線”的水利工程,讓港澳青年深刻感受祖國對香港同胞的深切關懷,體悟大灣區血脈相連的家國情懷。

pastedGraphic_1.png

溯源:一段跨越半個世紀的“水故事”

“香港的每一滴水都來之不易。”在工程紀念園內,隨着講解員的敘述,一段關乎生存與溫情的記憶被徐徐揭開。20世紀60年代,香港淡水極度匱乏,市民每四天僅能獲供一次水,街頭巷尾排隊取水的場景成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大旱,全港水庫存水量僅夠支撐43天,危急時刻,周恩來總理親自拍板,中央政府舉全國之力啟動東深供水工程。1964年2月,上萬名建設者以“要高山低頭,令江水倒流”的豪情,僅用一年時間在東莞橋頭鎮築起攔河壩,將東江水引入深圳水庫,再經專用管道輸往香港。自此,這條全長68公里的“水上長城”,成為香港同胞的“生命之源”。來自香港的簡浩軒感慨道,香港的發展始終離不開祖國。東莞東深供水工程是祖國對香港支持的生動體現,它不僅解決了香港的用水問題,更讓我們深刻感受到香港與祖國血脈相連的深厚情誼。

pastedGraphic_2.png
師生代表在工程紀念園內進行參觀

港澳學生駐足於泛黃的老照片前,看着一幅幅肩挑手扛的施工場景、香港市民歡呼通水的歷史畫面,無不令他們動容。香港學生李倩融同學說:“原來我們家中打開水龍頭就能用的清水,背後藏着這樣一段‘逆天改命’的故事。東江水不僅是資源,更是祖國對香港沉甸甸的愛。”

見證:一泓碧水背後的科技與堅守

步入東莞金湖泵站,巨大的輸水管道與智能化監控系統映入眼簾。工程師向同學們介紹,東深供水工程歷經四次大規模擴建,如今年供水量達24.23億立方米,其中逾七成專供香港,佔香港淡水用量近八成。為確保水質安全,工程構建了“源頭—沿途—終端”三級防護體系,東江水經生物預處理、深度淨化等107項指標檢測,達到直飲標準。

pastedGraphic_3.png
師生參觀東深供水工程

在中央調度室,電子屏幕上實時跳動着水量、流速、水質數據,猶如工程的“智慧大腦”。工作人員講述的細節更令學子們肅然起敬:50餘年來,無論颱風肆虐還是寒潮侵襲,東深供水從未中斷一秒;2020年疫情期間,數百名員工封閉駐守80天,確保香港“水脈”暢通無阻。“原來‘生命線’的背後,是無數普通人用一生在守護。”來自香港的伍行毅同學感慨道。

一江碧水,映照初心。東深供水工程以其奔涌不息的姿態,訴說着跨越時代的家國故事。而今日在此埋下思考之種的港澳青年,終將在融入國家發展的浪潮中,成長為守護“東方之珠”璀璨明天的新生力量。港澳學生在取水口畔合影,身後“保護東江水源,感恩祖國關懷”的標語格外醒目。“這不僅僅是一次工程參觀,更是一場國情教育。”帶隊教師表示,當港澳青年親眼看到祖國如何以舉國之力解香港之困,親耳聽到建設者如何以畢生心血守護供水生命線,他們對“一國兩制”的初心、對“命運與共”的體認將更加深刻。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劉可熠 校對:葉青 監製:蘇藝
黃金周至今逾26萬旅客按年升27% 羅淑佩稱反映推廣有成效
Exclusive: The Collecting Life of Senior Counsel Ian Grenville Cross
香港五一無人機表演精華版来了
五一逾102萬人次出入境 入境逾54萬人次內地客佔22萬多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