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鴻鵠:解決財赤沒捷徑 “開源”還靠產業更多元-紫荊網

許鴻鵠:解決財赤沒捷徑 “開源”還靠產業更多元

日期:2025-01-09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許鴻鵠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預告,特區政府將連續三年出現財赤,預計今年赤字數額低於一千億元。出現財赤,應對招數不外乎“開源”和“節流”,現時坊間大部分討論都集中在應如何“節流”,但其實“開源”對今天的香港而言,同樣值得社會討論。

香港產業單一乃財赤遠因

財赤的定義,不難理解,簡單而言就是入不敷支,支出多於收入。特區政府雖然是全香港最大的僱主,每天為全港逾700萬市民提供服務,然而政府本身無法產生金錢,故此增加收入的最直接辦法,就是出售天然資源(例如土地)和“權利”(例如某項事業或服務的專營權),以及藉政策和行政手段去改善經濟和營商環境,讓特區政府可以收到更多稅金。

香港幾乎沒有天然資源可言,最珍貴的土地,以往非常受地產商歡迎,惟這個行之有效、為特區政府帶來萬億收入的選項,近年因經濟環境轉變而漸漸失靈。那麼政府還有什麼“板斧”可以增加收入,真正為香港“開源”呢?長遠而言,香港必須走出長期依賴金融和地產業的現狀,以地產業為例,早前有傳媒翻查資料,發現自2016/17年度起,特區政府從地價得來的收入,曾連續四年破千億元,其中2017/18年度,更高達1,648億元。據香港城市大學經濟學者梁嘉銳等學者分析,當年的房地產相關總收入竟佔特區政府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產業單一致未能分散風險

香港產業欠多元,這問題對香港而言是老生常談,討論多年,但始終沒有任何結論。說到底,長期靠賣地便可滿足社會需要,誰又會有決心去推動落實“產業多元化”這些隨時要此上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才可見到效果的工作呢?產業單一的惡果,近年隨著土地收入大減而浮現,這些想必大家已非常知道,在此不贅。

要解決財赤,沒有獨步單方,以今天情況而言,也沒一蹴即就的辦法,短期措施當然要做,但長期措施亦不要忽略,如何讓香港產業結構多元,必須是香港社會未來至少十年要經常研究,甚至是擺上桌面討論的議題。大家不要忘記,中央為了解決香港產業單一欠多元這“老、大、難”現狀,的確花了不少心力,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和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設立,其中一個原因正是為了解決香港產業不夠多元化的問題,未來特區政府必須投入更多心力在粵港澳大灣區和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建設,讓香港未來經濟發展可以更健康。

已是時候檢討公共服務收費

當然,有“遠水”的同時,亦必須有能夠“救近火”的方法,特區政府必須盡快檢討各項服務的收費,秉持用者自付的原則,適度增加不同公用服務的費用。隨舉一例,香港自1995年至今,已約30年沒有調整水費,30年前的收費水平,肯定不可能追上今天的物價水平,以往特區政府財政充裕,自然可以補貼水費,今天政府已經陷入財赤,類似的收費是否有合理調整的空間?再舉一例,病人在公立醫院住院的成本,粗略估計每天至少6,000至7,000元,惟現時病人每天的住院費用卻只是百多元,如此巨額的補貼,真的合理嗎?至於更為人質疑的當然是急症室收費,那些“次緊急”和“非緊急”病人只要願意等,每次求診的費用就只是區區的180元,這在必須“勒緊褲頭過日子”的今天,真的合理嗎?

加價,自然很難令到市民滿意,惟我們亦必須相信,絕大部分香港市民都明白事理,大家都應該知道,“用者自付”是資本主義社會下每個市民都必須承擔的責任,只要有足夠的解說、加幅合理,同時確保社會上最弱勢的一群不受影響,相信大家都會有過度的反應。解決政府財赤,肯定沒有捷徑,我們要對中央和特區政府有信心,相信它們一定會打好“政策組合拳”,讓經濟環境重拾上升動力,藉以帶領香港走出財政窘局。

(作者係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李博揚 校對:劉雨桐 監製:姚潤澤
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六部門聯合印發實施方案
粵港澳大灣區跨境消費“熱辣滾燙”
駐港國安公署:香港維護國家安全執法司法不容外部干預
中國海軍054B護衛艦首艦漯河艦交接入列
打開看看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