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班就頭痛,一上學就胃痛”:你的身體正在替心理說“不”-紫荊網

“一上班就頭痛,一上學就胃痛”:你的身體正在替心理說“不”

日期:2025-02-18 來源:北京市海淀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每天早上擠地鐵時,我都覺得胸口發悶,一進公司就開始頭暈反胃,體檢卻查不出任何問題。”

“只要想到要去學校,我就渾身冒冷汗,手腳發軟,可週末在家明明生龍活虎。”

這些“查無實據”的軀體症狀,正在成為當代職場人和學生的集體暗號,當一個人長期處於心理耗竭狀態時,身體會通過疼痛、疲憊、消化系統紊亂等方式發出警報。今天,我們將從專業視角拆解“上班/上學綜合症”,並給出科學應對策略。

心理壓力如何轉化為軀體症狀?

1. 壓力反應的生物學邏輯

加拿大心理學家Hans Selye提出的“一般適應綜合症”(GAS)理論指出,當個體長期處於高壓環境時,身體會經歷三個階段:

警覺期:交感神經興奮,分泌腎上腺素應對壓力(如心跳加速、肌肉緊繃)

抵抗期:持續分泌皮質醇維持應激狀態,免疫系統開始受損

衰竭期:身心資源枯竭,出現慢性疲勞、胃腸功能紊亂、偏頭痛等症狀

典型表現:

工作日早晨頻繁腹瀉(腸易激綜合症)

進入特定場所後突發呼吸困難(條件反射性焦慮)

週期性偏頭痛/頸椎痛(肌肉長期緊張導致)

2. 心理防御機制的軀體化表達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軀體化(Somatization)是潛意識將無法承受的心理衝突轉化為身體症狀的防御機制。例如:

面對高壓領導的恐懼→表現為咽喉腫痛

對學業競爭的絕望→轉化為持續性偏頭痛

不適感從何而來?

1. 職業/學業倦怠(Burn out)的三重困境

根據心理學家Christina Maslach的研究,倦怠包含三個維度:

情感耗竭:持續感到“被掏空”,對工作/學習產生生理性厭惡

去人格化:對同事/同學冷漠疏離,用機械化態度應對人際互動

成就感喪失:陷入“無論多努力都沒用”的習得性無助

案例:28歲的程序員小林每天上班前必發低燒,心理評估發現其長期加班導致皮質醇水平異常,身體通過升高體溫“強制”他休息。

2. 存在性焦慮:自我價值體系的崩塌

存在主義心理學指出,當個體感知不到工作/學習的意義時,會產生存在真空(Existential Vacuum):

“996卻做着重復勞動,我感覺自己像個工具”

“拼命刷題考上名校,卻不知道爲了什麼”

這種價值感缺失會激活大腦的前扣帶回皮層,引發類似生理疼痛的心理痛苦(Eisenberger, 2003)。

3. 關係創傷的“場景觸發”效應

厭惡型條件反射:如果某場所長期伴隨負面人際體驗(如職場PUA、校園霸凌),大腦會將環境線索(工位/教室)與痛苦記憶綁定,觸發戰逃反應。

心理學實驗:將小白鼠置於曾遭受電擊的籠子,即使不再電擊,其心率、血壓仍會飆升(LeDoux, 1996)。人類對“有毒環境”的反應機制與此高度相似。

4. 自主性剝奪引發的心理窒息

自我決定理論(SDT)強調,人類有自主(Autonomy)、勝任(Competence)、聯結(Relatedness)三大基本需求。當工作/學習環境出現:

過度控制:釘釘打卡監控、強制坐班等

能力不匹配:KPI遠超實際能力範圍

社交孤立:競爭文化壓制真誠交流

打破惡性循環

1、建立 “心理 - 身體” 雙向監測

症狀日記法:

這個方法簡單又有效。準備一個小本子,每當身體出現不適的時候,就詳細記錄下不適發生的時間、所處的場景,以及當時伴隨的情緒。比如,你可以像這樣記錄:“週一晨會前腹瀉→恐懼領導點名發言”。通過這樣的記錄,你能逐漸發現身體不適與心理情緒之間的關聯。當你下次再出現類似不適時,就能快速反應過來,意識到這可能是心理壓力導致的,從而提前做好心理調節。

HRV 心率變異性檢測

現在很多智能手環都具備 HRV 心率變異性檢測功能。它就像你的私人壓力監測儀,能實時監測你的壓力水平。當你感受到壓力時,查看手環數據,你會發現心率變異性的變化。長期監測後,你就能找到自己的 “觸發臨界點”,即壓力達到什麼程度時,你的身體和心理會出現明顯的不適反應。了解這個臨界點後,在壓力接近時,你就能及時採取措施放鬆自己,避免壓力進一步升級。

2、系統脫敏訓練

漸進暴露療法

首先,找一個安靜舒適的地方坐下,閉上眼睛,開始想象那些會觸發你焦慮情緒的場景,每想到一個場景,就根據自己當下的感受,給焦慮程度打個分,範圍是 0 - 10 分,0 分表示完全不焦慮,10 分則是極度焦慮。

然後,從打分較低、焦慮程度較輕的場景開始,進行實地接觸。假如你對在辦公室發言感到焦慮,而週末空蕩的辦公室讓你焦慮感較低,那就先選擇週末去辦公室,在那裡模擬發言的場景。

在接觸這些場景的過程中,配合 4 - 7 - 8 呼吸法。用鼻子慢慢吸氣,數 4 個數;屏住呼吸,數 7 個數;然後用嘴巴慢慢呼氣,數 8 個數。通過這樣的深呼吸,能讓你的身體放鬆下來,逐步降低對這些觸發場景的敏感度。隨着練習次數的增加,你會發現自己面對這些場景時,焦慮感越來越少。

3、認知重構技術

挑戰災難化思維

我們常常會陷入一些災難化的思維模式中,比如 “今天交不上方案我就完了”。這種思維會讓我們的焦慮情緒不斷放大。這時候,我們要學會自我提問,進行重構。問問自己:“最壞結果是什麼?我有多少應對資源?” 其實仔細想想,就算今天交不上方案,可能也就是被領導批評幾句,或者需要加班完成,而我們也有能力通過後續的努力解決這個問題。通過這樣的思考,你會發現事情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糟糕,焦慮情緒也會隨之緩解。

實施 “去中心化” 策略

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別人都在關注自己的一舉一動,比如 “同事真的會盯着我遲到嗎?” 但實際上,大家都更關注自己的任務和生活。當你意識到這一點,就會發現自己的擔心是多餘的。把注意力從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上轉移開,專注於自己的事情,能讓你更輕鬆自在,減少不必要的焦慮。

掌握這些心理學方法,能讓你在面對壓力和焦慮時更加從容。不妨從現在開始,嘗試運用這些方法,開啓你的情緒管理之旅。如果你在實踐過程中有任何心得或者疑問,都歡迎分享交流。

什麼時候必須做出改變?

當出現以下信號時,提示環境適配度已跌破健康閾值:

✅ 連續3個月出現不明原因軀體症狀

✅ 對工作/學習內容產生道德牴觸(如價值觀衝突)

✅ 出現解離體驗(如“靈魂出竅”般完成日常工作)

此時需要啓動系統性干預:

三甲醫院排除器質性疾病

尋求心理諮詢(CBT療法、軀體治療取向)

評估環境調整可能性(轉崗/轉學、間隔年)

每一次頭痛胃痛,都是身心系統在發出最後的警告:“停下來,看看哪裡出了問題。” 不同於傳統觀念中的“矯情”,這些症狀恰恰證明你的神經系統在努力保護你。

真正的勇氣,不是強迫自己“再堅持一下”,而是聽見身體的吶喊後,溫柔而堅定地做出改變。畢竟,人生是曠野而非軌道——當你覺得某條路走得渾身疼痛時,或許是在提醒你:該轉彎了。

來源:北京市海淀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羅懿 校對:馬又清 監製:黎知明
天文台:今晚9時20分改掛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至少維持至明早11時
選管會呼籲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補選投票人今日踴躍投票
陳茂波訪問西貢聖家小堂與“天水流芳”大屋
選委會界別分組補選今日投票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