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閱兵的裝備方陣駛過北京長安街,國際輿論的關注點早已超越“武器展示”本身,而轉向其背後的中國軍事創新邏輯。這場閱兵清晰標註出中國在全球軍事科技競爭中的新方位,從技術路徑到體系構建,展現出從跟跑向領跑轉變的鮮明特徵。

中國軍事科技的轉型在國際對比中尤為突出。十年前,外界對中國軍事裝備多有“仿製”的刻板印象,而現在,法國國際廣播電台明確指出,閱兵裝備“均為中國製造且達全球尖端水平”。澳大利亞洛伊研究所專家薩姆·羅格維恩在美國《外交政策》網站更直言,中國軍備已非追趕,而是“正在創新,並且處於領先地位”。《印度快報》通過退役軍官庫爾迪普·辛格的視角提到,閱兵展出的武器反駁了西方認為中國是竊取並複製的傳統觀點,相反,“中國在多個領域的技術創新中已成為極具實力的引領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助理教授邁克爾·拉斯卡表示,在十年前,中國展示的軍事技術往往不及美國同類型的軍事裝備,但今年的閱兵式展示了更具創新性和多樣化的武器,特別是無人機和導彈,這反映出中國的國防工業綜合體已發展到先進水平。

人工智能與無人系統的融合成為中國軍事創新的重點方向。退役美國空軍上校塞德里克·萊頓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評論:“中國正以極高的重視程度推進人工智能與武器系統的融合,而且其推進速度基本上創下了紀錄。”閱兵裝備正是這一推進過程的體現。英國廣播公司文章表示,此次閱兵最吸睛的裝備是超大型無人潛航器“AJX-002”,另外還展示了“攻擊-11”隱形無人機。除了各式傳統空中無人機,還有“機器狼”,這些裝備可用於多種任務,從偵察、掃雷,到追捕敵軍士兵。美國智庫太平洋論壇兼任研究員亞歷山大·尼爾指出,在快速變化的戰鬥中,必須在“納秒級”就做出決策,這正是人工智能可以發揮作用之處。

中國軍事創新並非孤立的技術突破而是一項系統工程。英國廣播公司評價閱兵的無人機展示清楚顯示中國軍事戰略的方向,不僅要增強傳統力量,甚至要“取代傳統結構”。加拿大《環球郵報》則提到,閱兵不僅向世界展示了軍事實力,也凸顯日益增強的外交影響力。這體現了提升國防能力的本質是為全球安全穩定提供更多確定性。

通過這次九三閱兵,外界應看到中國在軍事科技領域“自主可控、持續突破”的路徑。從跟跑者到領跑者,中國軍事創新正重塑全球軍事科技競爭格局,也為維護世界和平注入力量。未來,隨着相關領域的進一步突破,中國軍事創新將在全球座標中佔據更重要位置,而其最終指向,始終是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堅實安全屏障。
(紫荊雜誌綜合外媒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