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專稿】關稅戰再起: 全球回響與中國應對-紫荊網

【紫荊專稿】關稅戰再起: 全球回響與中國應對

日期:2025-04-30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文|上海 沈逸

今年初,特朗普再度就任美國總統後不久,便重啟對主要貿易夥伴的高關稅措施,引發新一輪“關稅戰”。4月2日,美國政府以所謂“解放日”為口號,對全球揮舞空前關稅大棒,中國首當其衝,各國紛紛採取應對措施來維護自身利益和多邊貿易秩序。4月9日,中國政府發布《關於中美經貿關係若干問題的中方立場》白皮書,系統闡明中國對當前中美貿易摩擦的原則立場和應對舉措。對此,有必要對特朗普政府重啟關稅戰的動因及其全球影響進行分析,觀察對中國的影響以及中國採取的應對策略。

7671745604554
加拿大財政部4月8日宣布,對美國汽車對等徵收25%關稅措施於美國東部時間9日零時1分生效。圖為加美邊境地帶,一輛滿載的汽車運輸車開往加拿大(圖:新華社)

特朗普政府關稅戰的政治棋局

特朗普政府執意重啟關稅戰,背後有複雜的政治經濟考量。從國內政治來看,“美國優先”理念驅使特朗普迎合部分選民,通過提高關稅來宣示保護本土就業和製造業的決心。他在2018年便聲稱“貿易戰是好的,而且容易取勝”,反映其團隊篤信強硬貿易手段能夠迅速逼使他國讓步。這誤判了全球產業鏈高度融合的現實,將貿易逆差視為美國吃虧的零和思維亦不合實際。面對美債危機,本應通過中美務實合作以系統性化解,但特朗普政府團隊卻採取激進策略,不僅可能提前引爆危機,而且可能造成對美國全球霸權的嚴重削弱和打擊。

從對外戰略來看,關稅戰也是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手段之一。特朗普政府指責中國“盜竊知識產權”和“不公平競爭”,試圖通過極限施壓迫使中國在結構性經濟政策上讓步。同時,美國對盟友亦施以關稅威脅,企圖重塑全球貿易規則,將美國利益凌駕於多邊機制之上。通過要挾國際社會接受“美國規則”,美方意在攫取國際經貿秩序的主導權,維護自身的霸權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關稅戰中雙方都在精心博弈彼此的政治弱點。中國反制措施針對性瞄準美國農產品等在特朗普票倉州影響重大的行業(如大豆、豬肉等),以加深其國內壓力。這種“以戰促談”的策略旨在迫使美方儘早回歸理性談判。美方選擇在高科技和關鍵產業領域對華加徵關稅和實施出口管制,著眼打擊中國製造業升級,削弱中國的長遠競爭力。由此可見,這場關稅戰不僅是經貿利益之爭,更是大國戰略博弈在貿易領域的體現。

總體來看,這屆美國政府雖然在政策層面表現出更強的攻擊性,但是在戰略層面,存在顯著的認識混亂與失調。面對中國的反制,這屆美國政府無法有效回應,且引發美國資本市場信心的系統性耗散乃至誘發資本從美國股市、債市、匯市的恐慌性撤退,很大程度上註定其最終失敗。

全球性抵制與多邊貿易體系震蕩

美國重啟關稅戰和破壞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則的行為,激起了全球範圍的廣泛擔憂和反對。首先,傳統盟友如歐盟、日本等明確反對美國的單邊主義行徑,譴責其為公然的保護主義,並表示將考慮採取報復措施。各主要經濟體在多個場合共同呼籲維護以WTO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系,對美國的做法表示遺憾和不滿。

其次,多邊貿易體系危機空前。美國阻撓 WTO 上訴機構法官遴選,致使 2019 年底以來WTO爭端解決機制實際停擺,為應對其造成的規則真空,歐盟、中國等成員 2020 年建立多方臨時上訴仲裁機制(MPIA)。同時,中國等主要成員推動 WTO 改革,提出必要的改進建議,強調反對濫用“國家安全例外”等單邊措施對多邊規則的破壞。可以說,面對美國的衝擊,國際社會一方面通過臨時舉措維護既有規則,另一方面也加快探討增強全球貿易治理體系韌性的長遠之策。

再次,這場關稅戰對全球宏觀經濟造成了明顯拖累。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打擊了企業信心和投資意願,全球貿易和製造業增長顯著放緩。若任由這場關稅戰蔓延,發展中國家將首當其衝,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的風險大大增加。為此,各國普遍呼籲通過對話合作解決分歧,在二十國集團(G20)等場合重申支持多邊貿易體制、反對保護主義,努力為動盪的國際經貿環境注入穩定因素。

總的來看,美國發動關稅戰並挑戰多邊規則的舉動正在動搖二戰後建立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使國際關係中的不確定性和對抗性顯著上升。這一系列全球反應表明,各國對於美國單邊行為的抵制日益增強,同時凸顯了加強全球治理、完善國際經貿規則的緊迫性。

關稅戰下中國的挑戰與機遇

美國的新一輪關稅戰對中國經濟和戰略環境帶來了多重挑戰。首先,在經貿方面,中美雙邊貿易與投資受到嚴重干擾。美國對數千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高額關稅,直接削弱了中國對美出口。同時,中國自美進口也受到抑制,兩國產業鏈供應鏈的正常銜接被打亂。但這種挑戰整體來看,是短期的,是可以克服的,是後果可控的。

其次,中國經濟增長面臨下行壓力。對美貿易受阻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中國出口部門和相關行業的增長與就業。然而,與上世紀30年代各國普遍遭殃不同,當前中國經濟的韌性和回旋餘地相對更強。中國早已著手調整出口市場結構,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對美出口僅佔出口總額的14.7%,較2018年的19.2%顯著下降;同期中國對東南亞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份額穩步提升。這表明通過深化區域合作和市場多元化,中國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美國關稅壁壘的影響,保持了出口的總體穩定,並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額不降反升,有助於緩解美國單邊加稅帶來的衝擊。

第三,中美戰略博弈加劇了中國的長遠挑戰。美國的貿易打壓往往伴隨著技術封鎖和金融施壓,如限制對華高科技出口、提高中國企業赴美投資門檻等,給中國核心技術和產業安全敲響警鐘。中國必須在開放合作與維護經濟安全之間做好平衡,既要防止產業鏈供應鏈因外部因素遭遇斷裂,又要積極突破“卡脖子”瓶頸,以提升自主發展能力。

第四,中國要清晰明確地把握美方發動這場關稅戰的戰略意圖。正如4月15日,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香港特區2025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開幕典禮上的主旨講話中所明確指出的,美國“不是要我們的‘稅’,而是要我們的‘命’”。無論是對於整個中國,又或是作為中國一部分的香港來說,美國要的是將未來更長時間內創造的財富,全盤收入美國霸權手中,這不是什麼“破財消災”能夠簡單解決的小問題。對於香港來說,要更加明確的是,在此大國戰略博弈的場景中,除了與中央政府保持密切一致,緊密依靠強大祖國提供的實力保護,並沒有其他任何可能的選項。尤其危險的是在這場博弈中繼續保持親美、恐美、媚美的錯誤認知,並繼而因為這樣錯誤的認知,做出錯誤的判斷,採取錯誤的行動,站在歷史錯誤的一邊。

總體而言,美國關稅戰給中國帶來的衝擊是嚴峻的但也是可控的。中國經濟體量大、內需市場廣闊、產業體系完整,這些結構優勢提供了緩衝空間;而且在上一輪中美經貿摩擦中,中國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應對經驗和政策工具。面對當前更嚴峻的挑戰,中國有能力也有信心通過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措施,將外部衝擊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並在鬥爭中孕育出新的發展機遇。

2_31
特朗普政府的行為也引發美國人民的反對。圖為美國紐約街頭的抗議活動(圖:新華社)

中國的多維度應對策略

針對特朗普政府重啟關稅戰及其造成的多邊貿易體系動盪,中國採取了多層次、全方位的應對措施。這些舉措既包括堅決的反制行動,也體現出對於對話合作的開放態度,以及對國內改革發展的持續推進。主要策略包括:

團結就是力量,上下同欲者勝。反制美國的關稅霸凌,對中國來說,是一場國戰。上下同欲者勝,這是最基本、最關鍵也是最核心的前提。對於香港同胞來說,必須深刻體會和理解“現在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正昂首闊步踏上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無論是關稅戰、貿易戰還是其他什麼戰,我們更加沒什麼好怕的,天塌不下來。如果以為向美國獻媚、向美國跪低、向美國求饒,就能夠換來和平、換來尊重、換來發展,那是極其幼稚的”的深刻含義,發揚愛國愛港優良傳統,丟掉幻想,堅持偉大的鬥爭,共同奪取必然屬於中國的偉大勝利。

堅決捍衞核心利益,對等反制施壓。面對美方單邊加稅,中國果斷採取對等加徵關稅等反制舉措,堅決維護國家利益和產業安全。正所謂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這一態度始終沒有改變。今年美方發起新一輪關稅攻勢後,中方隨即公布了反制清單,對若干進口自美國的商品加徵高額關稅。這些舉措瞄準美國的痛點行業且盡量減少對自身的不利影響,從而形成了有效震懾,促使美方認識到施壓手段並不能奏效。

堅持對話協商,管控分歧衝突。儘管採取了必要的反制,中國始終保持通過談判解決問題的意願和耐心。中方多次強調“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合作是雙方唯一正確的選擇”“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願意在平等互尊的前提下同美方重啟經貿磋商,在重大原則問題上決不讓步的同時尋找互利共贏的解決方案。為此,中國積極利用多邊外交場合表明立場,敦促美方回歸理性。通過對話管控分歧、為談判留出空間,是中國在關稅戰中避免局勢失控的重要戰略。

鞏固多邊合作,推動國際治理改革。中國深知中美貿易衝突已超出雙邊範疇,唯有聯手國際社會才能共同抵禦保護主義逆流。為此,中國更加積極地參與並引領多邊經貿合作,維護和改革國際貿易治理體系機制,如上文提到的堅決維護WTO的權威和有效運轉,加快落實《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一帶一路”倡議等。必要時,中國也考慮加入更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安排,以實際行動表明支持自由貿易、反對脫鉤的決心:近日中國國家領導人啟動對越南等周邊國家的訪問,並達成多項雙邊務實合作協議,展現中國從周邊入手,從全球著眼,系統性對沖美國關稅霸凌的精準施策。這些舉措弱化了美國關稅壁壘對中國的影響,彰顯出中國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和推動國際經貿秩序朝公平方向發展的大國擔當。

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提升內生發展動力。面對外部衝擊,中國著力保持國內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和韌性。一方面,中國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和產業政策,以穩定國內外企業的信心。事實證明,外國企業並未因美方施壓而大規模撤離,中國供應鏈的可靠性在疫情和貿易摩擦中經受了考驗。另一方面,中國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零部件國產化,減少對美方單一供應的依賴。在半導體、航空航天、通信設備等領域,中國正加大研發投入和產能布局,努力打造自主可控的產業生態,以應對外部“卡脖子”風險。同時,中國積極推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充分挖掘超大規模內需市場潛力,提升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降低對美出口波動的敏感度。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曾指出的,中國願同各國一道,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共同構築安全穩定、暢通高效、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中國將供應鏈視作全球公共產品,堅持通過國際合作保障其安全暢通,而拒絕以鄰為壑的脫鉤分裂行徑。相比2018年,中國在經過充分準備之後的系統性回應策略,明顯更具效果,對於中美圍繞經貿問題展開的博弈,表現出了強大的駕馭和掌控能力。

開放型大國的歷史擔當

特朗普政府在2025年重啟關稅戰、破壞國際貿易規則的行為,給復蘇中的世界經濟帶來巨大不確定性,也為國際關係增添了新的緊張因素。在這場關乎全球經濟前景的嚴峻考驗中,中國以冷靜和堅定的姿態應對挑戰:一方面堅決維護自身發展利益,另一方面高舉多邊主義旗幟,團結國際社會共同反制貿易保護主義。歷史和現實表明,以牙還牙的關稅大戰沒有贏家,唯有通過對話合作完善規則,才能從根本上化解貿易糾紛。

展望未來,中國將繼續致力於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深化改革創新,以自身穩定發展為全球經濟注入正能量。中國也將推動國際治理體系變革,使之更加公正包容,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正當權益。面對單邊主義逆流,中國堅持的開放合作之路代表了國際社會進步的方向。可以預見,儘管中美經貿摩擦可能還會反復,但中國完全有信心在協調應對中化解衝擊,並將壓力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為中國以及國際社會找到一條能夠有效抵消美國霸權威脅的全新道路。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也將為塑造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作出積極貢獻。

(作者係復旦大學金磚國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5年5月號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梅肯 校對:李天源 監製:張晶晶
【2025施政報告】李家超:照顧不同階層住屋需要
【2025施政報告】李家超:確保北都發展符合香港利益
【2025施政報告】施政報告為加快發展提出清晰目標
【2025施政報告】施政報告勾劃香港發展藍圖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