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是第八個“世界特應性皮炎日”。9月12日,賽諾菲聯合中國紅十字基金會舉辦特應性皮炎科普沙龍暨《特應性皮炎365問》分享會,旨在通過權威專家科普、患者及家屬分享,向公眾普及特應性皮炎的科學知識和診療理念。
近年來,特應性皮炎在我國的患病率不斷上升,全國範圍已有約7000萬特應性皮炎患者,涉及各年齡段。特應性皮炎是一種以皮膚瘙癢、乾燥、皮損為主要表現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也被稱為皮膚科“一號疾病”。
“孩子濕疹很正常”“長大了就會好”——面對孩子反覆皮損、出疹和持續瘙癢,不少家長會有這樣的誤區。事實上,特應性皮炎並非可自愈的普通濕疹,需要科學治療、長期管理。“我從小起疹子,一直被當作濕疹治療,直到13歲才被確診為特應性皮炎,”活動現場,一位患者分享道,“儘管間斷地控制住了症狀,但18歲後病情復發且加劇,全身暴發了嚴重的皮損。”
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崔勇教授介紹,“濕疹”並非精確的醫學診斷,而是對一類皮膚表現的形態學描述。隨着臨床研究的深入,醫學界已明確特應性皮炎屬於2型炎症性疾病,除了皮膚症狀,很多患者還伴發過敏性鼻炎、哮喘等2型炎症相關共病。
“治療特應性皮炎最精髓的一個詞就是‘維持’,能做到規範地看病、規範地治療,把自己的生活調理好,皮膚狀況會越來越好。”一位患者分享道,他曾因間斷治療多次復發,後來在醫生的指導下堅持治療,自己的症狀得到顯著改善。如今,通過科學的對因治療和長期規範管理,病情持續穩定,一直未再復發。
崔勇教授表示,儘管目前特應性皮炎尚不能被完全根治,但是通過長期規範治療和科學管理,可有效控制疾病、減少復發。
當前正值秋季,天氣轉涼,空氣乾燥,花粉及塵蟎等過敏原增多,正是過敏性疾病的高發期,特應性皮炎患者尤其需加強防護、規範治療。
“我時常碰到一些患者,他們寧願花費數小時在網絡海量,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中自行‘鑽研’,也不願到正規醫院就醫。”崔勇教授指出,互聯網等平台上的疾病科普內容良莠不齊,不少信息缺乏科學依據,卻很容易干擾公眾和患者的判斷。
崔勇教授介紹,由人民衞生出版社出版的《特應性皮炎365問》,是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提升科普能力的重要舉措之一。該書系統梳理了365個來自真實患者的高頻問題,涵蓋疾病知識、治療策略、護理常識、心理支持等多個維度,由全國109位皮膚科專家共同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