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心瑜:科技革新為引擎,推動香港在文化傳承與國際傳播中開闢新境界

張心瑜:科技革新為引擎,推動香港在文化傳承與國際傳播中開闢新境界

日期:2025-09-18 來源:紫荊號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張心瑜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5年施政報告中對AI技術在文化教育領域的前瞻性部署,為香港在數字時代重塑核心競爭力錨定了戰略方向。這既是對「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精准呼應,更是“一國兩制”實踐在數字時代的創新拓展。

香港擁有中西合璧的鮮明文化特質。AI技術的介入不僅實現了本土文化資源的數位化存續,更催生了全新的敘事模式。

歷史檔案、非遺技藝與城市記憶通過智能技術轉化為可互動的數位形態,讓傳統文化突破了時間的封存,獲得了新的生命力量。

出版業從依賴人工的內容生產轉向「人機協同」的智能創作,從單一的紙質載體拓展到多模態的數字傳播,全民參與文化創造的可能性正成為現實。

依託香港的國際傳播網絡與制度優勢,智能化的傳播體系正在形成。通過數據分析精准捕捉不同文化圈層的需求,借助智能算法實現文化內容的定制化生產。

利用多元終端構建覆蓋全域的傳播矩陣,使中華文明既能以莊重的姿態展現歷史厚度,亦可通過靈動的方式傳遞時代溫度。

這種傳播方式的革新,不僅提升了文化產品的影響力,更在全球化語境中塑造著中國形象的立體表達,讓香港成為講述中國故事的前沿陣地。

施政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創科政策,為AI與文化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有力保障。教育局在優質教育基金預留20億元支援中小學數字教育,將於2026年發表中小學數字教育藍圖。

該藍圖包括訂定「人工智能素養」學習架構、將AI教育納入核心課程、加強教師AI培訓、引入企業資源等。

目前香港已有超過77%的教師在教學中使用AI工具,這些工具顯著提升了教學效率、減輕了工作負荷,並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

技術賦能離不開制度護航。在施政報告基礎上,更需要構建包容審慎的治理框架。

既要通過標準制定引導技術合理應用,確保文化傳承的本真性与教育導向的正確性;也要以開放姿態推動數據流通與人才匯聚,讓創新活力在有序的生態中充分涌流。

尤需關注青少年數字素養的培育,使年輕一代既能掌握智能時代的生存技能,更能在多元文化碰撞中堅守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

AI正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改寫著香港的文化發展圖景。隨著施政報告的落實,香港將把握技術變革機遇,深挖文化內在價值。

讓AI成為連接歷史與未來、中國與世界的橋樑,使香港在國家發展大局中,既保持科技創新的強勁動力,又綻放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作者係全國婦聯特邀代表、港區婦聯代表聯誼會副會長、香港江蘇婦女聯合總會創會會長)

來源:紫荊號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不再推廣“夜繽紛”?羅淑佩:延續“盛事+旅遊”讓香港五光十色
許正宇出訪斯洛文尼亞和波蘭 推介香港金融巿場優勢
颱風“樺加沙”加強為強颱風級 “浣熊”升級為超強颱風級
香港中學生觀《南京照相館》 厚植家國情懷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