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突破!中國“智造”憑硬核科技贏得話語權-紫荊網

“0”→“1”,突破!中國“智造”憑硬核科技贏得話語權

日期:2025-09-21 來源:央視新聞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在關鍵技術領域長期受制的背景下,民營企業成爲了打破技術瓶頸、推動創新突破的中堅力量。記者深入蘇州、上海、杭州等民營企業高地,親眼見證了硬核科技的現實攻堅,推動創新成果深度融入實際應用場景,讓更多人共享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的紅利。

“光纖預製棒”通過高精度的拉絲技術,它可以被拉成比頭髮絲還細的光纖。正是這些細如髮絲的光纖,支撐起了我們今天超高速的互聯網通信。過去,使用傳統光纜傳輸一部高清電影可能需要幾分鐘甚至更長時間。而現在,依靠光纖技術,信息傳輸幾乎可以在毫秒之間完成。

企業負責人許人東介紹,海底光纜實際上承載了全球95%以上國際間通信的容量,是全球數字化信息化非常重要的基礎設施。存在的一些卡脖子的技術難題,第一個就是超長距離光電傳輸的技術難題,第二個是萬米水深的水密氫密技術難題,第三個是超高可靠性技術難題。在海底通信系統裡,一般要保證25年的長期可靠運行。

光纖是一種利用光信號進行信息傳輸的介質,隨着傳統玻芯光纖逼近物理極限,傳輸介質上的瓶頸成爲了一個新的挑戰。前不久,江蘇這家企業研發生產的空芯光纖技術,為AI、人工智能、萬物互聯等新業態的超大數據需求提供了無限空間。

空芯光纖如同精密的“光子圍欄”一樣,將光牢牢約束在空氣纖芯內。這種“空氣導光”的設計優勢就是超低傳輸損耗、極低非線性效應、近乎光速的傳輸以及超寬的傳輸帶寬。

許人東表示,國家大力提倡科技自立自強。作為一家民營企業,他們一定要有擔當。到目前為止,他們在全球已經鋪設了11萬多公里的海底光纜,十幾億的人口都享受到全球互聯互通的通信便利。

通信設備的飛速發展,為“寬帶中國”“網絡強國”及“5G+雙千兆網絡”戰略的加速落地提供了堅實支撐。讓中國在該領域擁有了重要話語權,成為以科技創新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賦能國家戰略與產業升級的重要實踐。

民營企業在推動科技創新的同時,始終堅持“惠及民生、突破壟斷”的方向。PET/CT作為現代分子醫學影像的重要技術,隨着國產設備技術突破與價格下降,讓更多患者能享受到精準、高效的診療服務。

這台檢測設備,正是我國國產的高端醫療設備全身PET/CT。與傳統設備相比,它將掃描時間從原來的二三十分鐘大幅縮短至1—3分鐘,顯著提升就診效率。同時,圖像分辨率和敏感性也有顯著的提升,PET靈敏度較其他設備提高了40倍。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核醫學科主任李彪介紹,全身顯像一次掃描,就可以把病患全身的病變告訴臨床醫生,這個病人是處於什麼期,腫瘤的病變侵犯到什麼程度,跟周圍軟組織的關係怎麼樣,它周圍的淋巴結是不是有轉移,從而反饋到臨床。

上個月,聯影自主研發的光子計數能譜CT正式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它在實現超高分辨率成像時,探測器的像素面積減小到原來的1/9,可以呈現更細微病變結構,實現全、準、直覆蓋的超高分辨率成像,在心臟等需要大範圍覆蓋的檢查中做更深一步的探索。能幫助醫生更加早期、更加清楚地發現微小病竈,提高疾病的診斷能力。

如今,以聯影為代表的中國醫療設備企業已走向全球,產品進駐美國、日本、意大利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全球15300多家醫療機構,讓“中國智造”為世界醫療健康事業貢獻力量。

從實操到互動 機器人應用場景全新升級

作為人工智能技術的重要載體,機器人正成為中國產業升級與創新發展的關鍵驅動力。越來越多的機器人已經出現在商業服務、物流、工業等領域。機器人成為家庭標配還有多遠?等機器人來養老現實嗎?

智元機器人數據採集師楊喆表示,數據採集就像大人教小朋友一樣,讓它這一個動作進行反覆的操作,他們後台去篩選出比較優秀的數據,讓它的動作保持一個連貫性。

通過採集海量實操訓練數據,一次一次記錄有效操作路徑,使機器人形成一個特定環境的完整記憶,讓機器人更聰明,更貼近日常生活。在這裏,100多台機器人正在接受高強度的魔鬼訓練。整個工廠分為家居、餐廳、工業、商超和辦公等場景,一天能夠產生3—5萬條真實數據。

如今,以人形機器人為代表的“擬人化”智能突破,正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力量,促使機器人迅速融入更多應用領域。

過去一年間,我國人形機器人從研發製造到銷售出貨,各個環節都跑出了“加速度”。未來,通過進一步提升機器人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模態信息的協同處理能力,讓它能在複雜的環境中,迅速且精準地感知周圍世界。隨着這些研發方向的逐步推進,機器人將具備更接近人類的思維和交互能力,在工業生產、醫療護理、教育陪伴、家庭服務等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

來源:央視新聞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劉雨晨 校對:周默 監製:姚潤澤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戚繼光艦、沂蒙山艦對外開放
2025香港國際中醫藥大會在港啟幕 以全球智慧共謀中醫藥高質量走向世界
陳國基:香港發展中醫藥具有獨特的雙重優勢
梁振英:香港的中醫藥體現了傳統理論和現代化社會治理實踐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