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必勝”美術展中的丹青史詩與時代回響-紫荊網

“人民必勝”美術展中的丹青史詩與時代回響

日期:2025-09-18 來源:新華社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在中國美術館一層圓廳中央,一尊根據劉開渠《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主體雕塑重做的塑像,凝固了一位無名英雄戰士衝鋒的姿態——斗笠、短褲、草鞋,俯身端槍,目光堅毅,正英勇衝向抗戰最前線。

塑像前,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幾位大學生久久凝視:

“草鞋的肌理和大刀的鋒利太真實了,彷彿能聽到戰場上的吶喊。”一個同學輕聲說。

“他眼神裡的決絕讓人震撼。沒有這樣的脊樑,何來今日山河?”話語中滿是敬仰。

歷史的回音在觀眾的低語中激盪。

1942年,時年38歲的劉開渠創作了象徵千萬出川抗日、血灑疆場將士的原作,並於1944年立於成都。

這尊重做的雕像,是“人民必勝——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美術作品展”開篇序章中的展品。

由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共同主辦的這次展覽,匯聚300餘件經典與新創之作,以藝術的筆觸鋪展開從國難當頭、浴血奮戰、偉大勝利到走向復興的壯闊長卷。

2025年8月25日,參觀者在中國美術館觀看展出作品。新華社記者魯鵬攝

畫筆為戈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看到油畫《義勇軍進行曲》,不少觀眾情不自禁輕聲唱起來。

全山石與翁誕憲2009年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構築起視覺長城。中國美術館館長潘義奎說:“畫面運用深紅色背景烘托硝煙籠罩下全民族抗戰的場景,所有戰士、工人、農民、學生如同磚石般壘成堅固的血肉長城。”

版畫是喚醒民眾的號角。

李樺於1935年創作的木刻版畫《怒吼吧,中國!》,人物奮力掙脫繩索、即將拿起武器,象徵中國人民已經覺醒。劉鐵華於1940年創作的彩色版畫《月下進軍》,一輪圓月和行軍緊張氣氛相得益彰、一動一靜,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抗戰必勝的信心。

“這些版畫作品凝聚民族的吶喊。”中國美協美術理論委員會主任尚輝說:“刻刀的銳利,實則是藝術家刺向敵人的憤慨與熱血。這些畫面不大的作品散發的時代光輝,至今仍穿透心靈。”

參觀者在中國美術館觀看展出作品。中國美術館供圖

《抗聯組畫——生存》聚焦極寒環境中的東北抗聯。

這幅畫的作者、東北畫家袁武說:“採訪途中在大雪深埋的路上跋涉三小時,突然懂得了何為‘生存’。”他運用中國畫的水墨,還有丙烯等,刻鑿出覆雪肌理,刻畫戰士凝結霜雪的面部,塑造有質感、有歷史感的人物肖像。

“這些作品讓我想起祖父講述的戰場故事。藝術讓歷史變得可感可觸。”一位專程從南京趕來的觀眾這樣說。

勝利禮讚

畫面上,一位抗戰老兵高舉酒碗的右手停留在半空,左臂空空的袖口扎在腰間。雙眉緊蹙、表情凝重,嘴脣緊閉,似乎在壓抑悲憤的烈火……

中國畫《勝利的日子》定格的這一撼人心魄的瞬間,令無數觀者為之動容。細讀畫上題跋——“勝利日天下舉酒,第一碗祭我三千萬英靈”,字字千鈞。

參觀者在中國美術館觀看展出作品。中國美術館供圖

陳堅的油畫鉅製《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時》,記錄下那莊嚴的歷史性場面——日軍投降簽字儀式現場。

“整幅作品人物眾多,仔細看,儀式主角後方民眾群像裡,有一位背景人物的鏡片精準捕捉了一點反光。”一位美術愛好者分享她的觀察,“正是這個不易察覺的局部提亮,瞬間提升了畫面的生動感與真實感。”

從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流傳至今的美術經典,到新時代藝術家傾力創作的精品力作;從描繪宏大歷史場景的磅礴敘事,到聚焦無名英雄與民眾身影的細膩刻畫……一幅幅丹青畫卷,無聲而有力地述說着中華民族萬眾一心、抵禦外侮的歷史,生動彰顯了中國人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本次展出的題材非常豐富。”策展人之一、中國美術館展覽部主任邵曉峰深入解讀道,“既有宏偉的軍事、外交史詩場景,也有映照出國家綜合實力的圖景與民生福祉的點滴,百姓生活的煙火氣息、城市發展的昂揚風貌,都有許多精彩紛呈的藝術表達。”

“‘和平’是貫穿這次展覽的重要線索,代表作品如齊白石的《和平萬年》等。”邵曉峰說,“這不僅是指戰爭的止息,更深層契合着東方智慧的哲學境界。”

薪火相傳

展覽特別設置了《黃河大合唱》數字化體驗區,通過科技手段將音樂、光影與歷史影像結合,觀眾可通過手勢指揮虛擬合唱團,沉浸式感受作品磅礴氣勢。

10歲小觀眾張明宇體驗後興奮地說:“屏幕上的音符像黃河浪花一樣翻滾,我好像成了指揮家!”

觀眾在《黃河大合唱》數字化體驗區互動。中國美術館供圖

美術展覽不僅是藝術經典的展示窗口,更是傳承精神、播種未來的重要平台。中國美術館精心策劃了一系列面向青少年的教育活動,將偉大抗戰精神的火種傳遞下去。

暑期舉辦的以“童筆刻痕”為主題的青少年版畫實踐活動,吸引了40餘名5歲至12歲的小藝術家參與。在展廳導賞環節,孩子們認真聆聽抗戰主題美術作品的創作背景與藝術內涵。隨後的版畫創作環節,在專業教師指導下,孩子們拿起畫筆與刻刀,全神貫注構圖、刻制與拓印,將對歷史的感悟融入創作。

另一場“紅領巾志願者導賞活動”中,來自北京東城區崇文少年宮和中國科學院附屬玉泉小學的20名學生,經過嚴格培訓成為本次展覽的小小講解員。

孩子們從“小觀眾”變身為“小傳人”,在講述抗戰故事、解析藝術之美的過程中,深化對歷史的理解。一位現場觀眾感慨:“孩子們講得真好,那份純真與堅定有着天然的感染力,讓一個個英雄故事直抵人心。”

展廳裡,厚重的歷史與青春的身影交織,凝重的時代回響與稚嫩的講解聲共鳴,共同構成了中華文脈與民族精神代代相傳的生動圖景。

來源:新華社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郭孟琦 校對:梅肯 監製:張晶晶
樺加沙增強為颱風 天文台料下周三最接近香港
卓永興:AI效能提升組今年11月制訂計劃及時間表
中國科學家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阿勒福贊獎”
習近平就尼泊爾國慶向尼泊爾總統鮑德爾致賀電 李強向尼泊爾臨時政府總理卡爾基致賀電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