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登錄
賬號設置
退出登錄
下載APP
繁
简
首頁
資訊
視頻
時評
財經
創科
法治
文體
教育
健康
社會
任免
專欄
網刊
專題
紫荆
>
專欄
>
名家
>
黃錦輝
黃錦輝
0關註
+關註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資訊科技聯會前會長
他的文章
@ 黃錦輝:顛覆創新「跳出框框」 經濟發展新成效
2020-11-10
0
0
文/黃錦輝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在剛過去的上海《2020浦東金融峰會》中作主題演講,內容環繞顛覆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他以智能手機改變了我們傳統使用電話的習慣,並帶來市場新價值為例子。 企業用「ABCD」技術 互聯網主導經濟 事實上,互聯網自面世至今,創造了不少顛覆性創新產品,深深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例如社交網絡改變了我們在信息溝通、看電視、聽音樂的日常生活文化,無現金支付則改變了我們購物、出行等的模式。這些例子都反映出顛覆性創新為人類帶來的好處,以及對全球社會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各國不容忽視。然而,政府若要有效地推行顛覆性創新,必須與時並進,並且顧及現今網絡世代的創新文化。 現今在資訊及通訊科技的支撑下,「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Thomas Friedman),國與國之間的物理邊界在虛擬世界中慢慢消失,經濟趨向全球化。有專家預測,未來的商務將會逐漸「去中央化」,數碼化的中小型企業將會日益增加,企業將會利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區塊鏈(Blockchain)、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大數據(Big Data)(統稱ABCD)技術,透過互聯網來主導全球經濟發展。 「去中央化」顛覆了傳統「20:80」由上至下(Top Down)的市場規則,改變成為「80:20」由下至上(Bottom Up),即8成人決定2成人的市場需求。中小企要突圍而出,必須做好創新,而且需要顛覆性創新,才能在平地上冒出頭來。顛覆性創新將會是世界發展的大潮流,而其源頭始於新世代的「網絡原居民」。然而,在當今世界,金融經濟掛帥,如何鼓勵更多年輕人參與創新,一直以來都是各國各地社會煩惱不已的問題。 顛覆性創新需要年輕人「跳出思想框框」(Think Out of the Box),例如已故「蘋果教父」喬布斯開創的「蘋果」智能手機系列,就非常反傳統。 政策制定者 亦需跳出框框 要促成顛覆創新,除了年輕人外,政策制定者(包括官、產、學、研各界)同樣需要「跳出思想框框」。若然兩者能好好互相配合,創新便能相得益彰,效果事半功倍。可惜政策制定者往往採用傳統思維行事,自然會窒礙年輕人的創作自由,跳不出「思想框框」。 「跳出框框」思維無疑風險極高,所以創新活動「一勝九敗」是常態。因此,年輕人要學懂「在失敗中前進」(Fail Forward),懂得盡快失敗,然後盡早以最低成本找出錯處,重新出發。同樣地,創新政策亦要適當地配合,需包容失敗,可是傳統企業的創新投資文化甚為短視,只會接受高回報率(ROI)的投資項目。始終「早失敗早前進」才是創新之道,官、產、學、研各界在制定政策時,需考慮這潛規則。同出一轍地,創新政策亦不容過分保護年輕人,持續地「用匙餵食」(spoon feed),導致他們變成「伸手派」,一旦遇上失敗時只懂怨天尤人,無力翻身。 上月底在北京舉行的第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十四五規劃」,當中目標之一,正是提升「創新能力」,在國家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未來5年(2021年-2025年),外界預測中央政府將會廣泛推行「數碼人民幣」,並以粵港澳大灣區為試點之一,先行先試,然後推展至全國通用。 推動數碼人幣 勿因循守舊 「數碼人民幣」必然可以刺激國家本土內銷市場,促進「內循環經濟」發展。觀乎內地電子支付系統(例如微信支付)自10多年前面世以來,製造了不少創新應用程式(例如滴滴出行、大眾點評等),創造了無限商機之餘,亦使人民日常生活更加便捷。「數碼人民幣」是「中央銀行數碼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CBDC),流通量將遍布全國,因此極具創新應用潛質,有待發掘。 然而,金融機構在推動「數碼人民幣」時不宜過分因循守舊,沿用傳統金融機制,否則「數碼人民幣」便不能跳出現有框框,局限業界發揮其潛在價值。怎樣有效地運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經驗及「一國兩制」的優勢,讓它擔當「數碼人民幣離岸中心」、香港應如何與深圳合作,合力推動「數碼人民幣」全球化等,都是政府和金融機構的重要任務。總的來說,「數碼人民幣」如何創新地創造國內及國際「雙循環經濟」新常態,包括其拓展、實驗、推行、治理等,是很值得各持份者好好思考的課題。 「數碼人民幣」流通量將遍布全國,因此極具創新應用潛質,有待發掘。(新華社資料圖片)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資訊科技聯會前會長編輯:潘麗麗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 黃錦輝:深港融合從教育開始
2020-11-10
0
0
文/黃錦輝 國家主席習近平於10月14日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並作重要講話,他提出「積極作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要求,當中包括「要充分運用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來內地學習、就業、生活,促進粵港澳青少年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強對祖國的向心力」。適逢中央推出「十四五」規劃建議,同樣提到深圳與香港應該要大力推動年輕人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筆者認為,要推行這項重要任務,香港與深圳要從教育着手。 香港、澳門、深圳及廣州是大灣區中心城市,國家銳意透過這城市群的協同創新,打造大灣區成為國際科創中心。發展科創產業,人才尤其重要。目前美國及其少數國家拒絕中國學生簽證入境,更有科研人才被禁止在當地工作,國家可以吸引這些人才回國發展,對個人及國家發展科創產業都有好處,相得益彰。 與此同時,香港有4所本地大學位列2021年QS全球大學排行榜中的頭50名,包括港大(22)、科大(27)、中大(43)及城大(48),是全球各地唯一擁有四所全球排名頭50名內大學的國際大都會。QS評審標準包括研究水平及學生質素,兩者皆是創科發展的關鍵指標。香港可以利用大學的優勢,吸引國際科研技術及人才來港,啟動更多與大灣區建設相關的基礎研究項目。 筆者建議,國家應善用香港高等教育的國際水平,在香港開設「國際大學基地」,培育更多理工科人才,為深圳、大灣區創科產業提供人才和技術資源。 除了港深大學交流之外,中學教育交流同樣重要。筆者建議,在內地特別是大灣區內城市開辦「香港中學文憑」(DSE)課程,並在當地每年舉辦DSE公開考試,讓更多合資格的內地學生跨境就讀具國際化的香港本地大學。根據香港政府2019年底的統計,常住廣東省的香港人口約55萬人,當中不少是就讀中學的青年。此建議可以在「一國兩制」的國際化教育優勢之下,促進香港與內地文化融合。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資訊科技聯會前會長編輯:潘麗麗來源:文匯報
@ 黃錦輝:本港創科角色:基礎研究+融資+外循環
2020-11-10
0
0
文/黃錦輝 中央將進一步支持香港鞏固提升競爭優勢、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香港科研界人士認為,本港有能力做好原始創新角色,亦可肩負起創科教育重任,培養更多優秀人才。與此同時,有鑑於國家的「數碼人民幣」發展如箭在弦,學者認為香港有能力成為「數碼人民幣」國際業務的樞紐,作出貢獻。 內地近年科研基建及項目的發展迅速,香港實難以比擬。惟本港於人才方面仍有優勢,加上多所大學均具國際水平,更應鞏固和做好創科教育重任,為國家培育人才。 爭取數字貨幣外循環試驗 另一方面,基礎研究是國家所需,芯片是一個例子,單靠引進科技再改良是不夠的,必須做好核心技術,而基礎研究正是本港的一大強項,配合大灣區更可實現「前研後產」,本港科研帶入深圳,進行原型測試和量產,發展成熟後又可回到本港融資,考慮國際化出路。 中國商務部早前選定深圳為首批「數碼人民幣」的試點城市,這在內需方面是無問題的,但將來「數碼人民幣」想要走出去,香港身為國際金融中心,有經驗和體制成為離岸中心,期望香港可爭取負責試驗「數碼人民幣」的國外經濟循環,協助促進「數碼人民幣」國際化。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資訊科技聯會前會長編輯:潘麗麗來源:文匯報
@ 黃錦輝:後疫情雙循環經濟 鞏固中國經濟實力
2020-10-29
0
0
文/黃錦輝 美國特朗普政府自上任以來一直堅持「美國優先」經濟政策,特朗普為了爭取11月總統大選連任而無所不用其極,「美國優先」的行動愈演愈烈。特朗普推崇單邊主義,造成世界市場出現「去全球化」趨勢,令全球經濟動盪,不單嚴重損害其他國家,連美國自身的經濟也大受影響。特別是新冠疫情在過去一年全球肆虐,特朗普政府的防疫抗疫政策一塌糊塗,美國內外劣評如潮,更引發起多個大城市的街頭暴亂,全國經濟也因而一落千丈。 禁售華為手機 剝奪美消費者權益 特朗普視中國為頭號宿敵,起動持續已久的中美貿易和科技戰爭。特朗普政府在曾任中央情報局局長的國務卿蓬佩奧配合下,促使盟國聯手制裁中國,例如禁止使用華為、中興等的通訊設備、斷供先進芯片製程技術予中芯國際、禁止TikTok作業等。然而,特朗普的算盤並不是十分如意,處處面臨本地商戶及用戶的反對。以華為手機為例,在生產端,手機中的「麒麟」系列芯片曾經由高通、台積電等大型國際芯片製造商提供,但華府的制裁大大削減它們的生意;在銷售端,華為手機一般被國際市場公認性價比較高,受到不少客戶追捧,全球銷量近年長居一二,禁止華為手機在美出售,變相剝奪美國消費者的權益,惹來不少市民反感。據傳媒報道,最近多家美國企業對特朗普政府打壓中國企業的行為已提出訴訟。 自8月以來,中國的疫情已逐漸受控,各地復工復產,經濟活動陸續回復正常。然而,在地球的另一邊,美國政府在防疫工作上亂七八糟,面臨失控,工廠停擺、商店倒閉、百物蕭條,失業率持續升;兩國比較之下,中國顯然具有相對優勢。有見及此,中國政府非常進取地作出部署,為提升國家全球經濟競爭力作準備。 倘依賴外國市場 或致「有貨無市」 國家主席習近平推出「雙循環經濟」戰略,以確保中國經濟在中美貿戰及全球疫情內、外圍不明朗市場因素下,亦能維持合理的增長。筆者認為,此戰略對國家未來5年(2021-2025)短中期發展非常重要,甚具策略性。 「雙循環經濟」戰略主要包括「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2方面的經濟戰略,分別聚焦在內需和國際市場。在新冠疫情影響下,世界各地經濟復甦遙遙無期,中央政府不可能按兵不動,不然的話只會是坐以待斃,對國家發展百害而無一利。再者,雖然內地工廠正逐步復產,但若然國家在此刻仍然依賴外國市場的話,可能會面對「有貨無市」的局面,導致產能過剩,不合乎經濟利益。藉着推動「國內循環經濟」,中央創造內需,是有效的紓緩方案,例如全國智慧城市建設可以推動通訊設備(如智能5G手機)生產,也可以催谷零售(如5G應用),一舉兩得;又例如推行數碼人民幣,可以刺激國內消費,帶動本地經濟。 再進一步,筆者相信當未來全球疫情緩和之後,美國及其他國家的經濟亦會漸漸回復,便是國家實施「國際循環經濟」戰略的好時機。屆時中國市場也已完全復甦,而且理應比其他國家發達,這情況有利國家「引進來,走出去」。 一方面,發達的中國市場會吸引更多國際企業來華進行貿易和投資;另一方面,中國產品可以賣到國際市場,中國企業也可以進行跨國投資及設廠等。 中國有備而戰 美恐加強打擊 最近,阿里巴巴集團始創人馬雲在海南舉辦的《2020年中國綠公司年會》中作主題演講,他說:「國際化和全球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國際化更偏向於中國人跟外國人做生意,是雙邊為主。而全球化是世界各國的大事情,是一個全局的問題。」 由此觀之,筆者認為國家的「國際循環經濟戰略」並不單是促進國家經濟及商務國際化的發展,而是一套更廣、更深的全球化方案。有見及此,美國必然會更加擔憂自身的未來發展,不惜代價變本加厲地去打擊中國,竭力地阻止其全球化發展。所以,筆者相信中央政府是有備而戰,深謀遠慮地先行實施「國內循環經濟戰略」,在這安排下,國家經濟不但可盡快回復正常,亦可以鞏固自身的實力,面對未來更嚴峻的挑戰。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資訊科技聯會前會長編輯:潘麗麗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黃錦輝-紫荊雜誌_紫荊網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資訊科技聯會前會長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