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錦輝國家“十四五”規劃確立香港為八個重點領域的發展中心──“八大中心”包括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航空樞紐、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以及區域智慧財產權貿易中心。今年兩會期間,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此香港須發揮自己的獨特優勢。為加快推進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建設,本文針對香港進行簡單的“強弱危機”分析(SWOT Analysis),包括其中香港的優勢(Strengths, S)、弱點(Weaknesses, W)、機會(Opportunities, O),以及威脅(Threats, T)等內外環境因素。基於分析結果,本文提出促進“中心”建設的建議,供有關部門參考。優勢:香港有五所大學名列世界大學排名榜之頭百名,當中評核指標包括學校的科研成就和國際化水平等。香港享有“一國兩制”的優勢;在金融領域,香港於《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在第四位;世界正義工程公布的《2023年法治指數》東亞及太平洋地區繼續排名第六,在全球142個國家和地區中位列23,整體排名維持一貫高位。弱點:香港資源昂貴,土地、人才、儀器、材料等成本高企;另外,香港本地市場偏小,發展機會有限;再者,針對創科發展,香港不善於科研成果落地(即科技轉移)的工作。機會:在“一國兩制”框架中,香港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再者,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中,深港地區全球創新排名僅次於東京和橫濱,深港科創合作存在莫大商機。威脅:中美貿易摩擦、地緣政治混亂等不健康、不明朗的因素,影響全球經濟發展,粵港澳大灣區亦難免受牽連。基於以上分析,香港必須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包括科研、教育、金融、法律、國際化,抓緊機遇、減少威脅。就此,香港可發揮大學科研和教育的潛能,利用“背靠組國,聯通世界”的地域優勢,協助國家把最先進科技“引進來走出去”,鞏固大灣區內“國際科創中心”的持續發展。再者,香港可加緊與大灣區內地各市協作,強強聯手,利用9+2>11的綜合實力,積極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市場挑戰。綜合而言,本人建議大灣區構建以下創新科技生態鏈:在創科鏈上游,利用香港各大學的科研能力,爭取與內地其他大學或研究中心合作,推動原創科技(由0到1),為大灣區國際創科中心持續提供科技生源。在中游層面,利用深圳科技中試轉化平台,把來自香港及其他地方的原創科研成果落地(由1至N),投入應用。至於下游,透過與大灣區相關的科技創新及產業政策,開拓大灣區內外市場,大力推動大灣區新型工業化。最後是出海,利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平台,為具潛質的大灣區科創企業,進行科技融資,推動產業國際化。要成功建設上述大灣區創科生態鏈,政府須考慮各項“關鍵成功因素”。首先是知識產權問題,上游科研成果的知識產權必須得到妥善保護才能轉移至中游,進行原型測試;同樣地,下游產品的國際知識產權也要保護好,才可出海。二是資源過河問題,保證香港與內地之間的訊息流、物流、人流、資金流等必須盡量暢通無阻。三是創科人才互通問題,現時兩地專業人才(如工程師)資格互不承認,窒礙兩地人才在對方機構進行合法工作。四是體制問題,兩地創科體制差異窒礙兩地科技融合。最後,就以上討論中所提出的問題或“因素”,筆者建議: (1)在香港河套區興建大學城,滙聚香港及世界一流大學進駐,加大科技原創力度,以及提供國際化教育和人才培養;(2)將河套區設定為創科特區,以提供“沙盒”(試驗田)服務,推行創科先行先試;(3)加快香港與內地資源安全流通,包括人流、物流、資金流、訊息流等;(4)強化國際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加大力度刺激國際創科金融投資;(5)在教育方面,除創科人才外,培育更多了解香港、內地、國際創科生態環境的科技轉移人才。 (作者係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副會長,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