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告
登錄
發布作品
我的主頁
我的紫荊號
賬號設置
退出登錄
下載APP
繁
简
首頁
時政
視頻
專欄
評論
財經
創科
法治
文化
教育
健康
社會
任免
紫荊號
專題
紫荆
>
專欄
>
名家
>
黃錦輝
黃錦輝
0關註
+關註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資訊科技聯會前會長
他的文章
黃錦輝:人工智能ESG全球關注 港政策須兼顧
2024-03-15
0
0
文|黃錦輝由環境保護(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公司管治(Governance)組成的“ESG”,是全球關注的“永續發展”議題,聯合國亦為ESG制定了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不少高等院校都視ESG為必修教學內容,例如香港中文大學把SDG納入大學的通識課程,目的是讓每位學生,不論其學科背景,都了解到ESG對世界永續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實踐ESG人人有責的理念。“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於1月15至19日在瑞士達沃斯(Davos)舉行,不難想像人工智能(AI)經濟是大會中的熱門話題,討論範圍甚廣,先進科技、創新應用、商務模型、道德倫理等無所不談,而AI對ESG的影響更引發熱議。ChatGPT耗能 等同逾3萬個家庭OpenAI首席執行官奧特曼(Sam Altman)在演講中表示,人們一直在淡化甚至否認AI行業的環境成本,並指出下一版本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系統所消耗的電力將遠超於預期,因此現有de 能源技術將難以應付。據報,OpenAI在美國加州舊金山市(San Francisco)創建的ChatGPT已經消耗了3.3萬個家庭的能源;而且由“生成式AI”驅動的搜索所消耗的能量是傳統網絡搜索的4至5倍。就此,有專家預測,在數年內,大型AI系統可能需要消耗與整個國家需求一樣多的能源。美倡定標準 評估AI對環境影響另外,AI的環境成本不僅局限於耗電。“生成式AI”系統需要大量淡水來冷卻它所用的處理器。例如OpenAI在研發GPT-4“大語言模型”(LLM)時,利用了設於美國艾奧瓦州西得梅因市(West Des Moines)的一個巨大數據中心集群;當地居民於2022年7月(即LLM訓練完成的前1個月)控訴OpenAI,指該集群使用了該地區約6%的食水。又例如,根據谷歌(Google)和微軟(Microsoft)的環境報告,他們分別研製的Bard及Bing“大型語言模型”之用水量都大幅增長,在一年之內分別增加了20%和34%。再者,有研究報告蓋括地指出,到2027年,全球AI對水的需求量,可能高達英國每年耗水量的一半,非常不環保。針對涉及AI的ESG問題,最近有美國民主黨參議員提出《2024年人工智能環境影響法案》。該法案建議“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與學術界、工業界和民間合作,制定一套評估AI對環境影響的標準,並為AI開發商及運營商創建一套自願報告框架,定期交代其ESG數據。筆者認為法案雖然很有必要,但實踐起來一點都不易,尤其是建議商界自願執行,在缺乏問責之下恐怕難以持久。有專家建議,要真正解決AI對環境的影響問題,需要多管齊下,包括AI行業、研究人員及立法者各司其職。在AI行業方面,ESG勢在必行,企業應該定期展開並對外公布其ESG評估。企業亦應優先發展節能硬件、算法和數據中心,並堅持使用可再生能源。研究人員可以優化神經網絡架構以實現可持續性,並與社會和環境科學家合作,在他們的指導下進行技術設計,實現更大的生態永續性。例如法國BigScience項目所研發的BLOOM技術,可以構建與GPT-3大小相似、但碳足迹較低的模型。最後,立法者可以首先制定可持續披露準則,鼓勵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同時強制要求企業履行全面的ESG報告,評估其AI產品對環境的影響,並且嚴懲不達標的企業。宜要求產學研機構 交ESG報告說回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2月28日公布2024/25年度財政預算案,當中強調“綠色未來”是香港發展的重點方向,政策配合政府逐步落實《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的各項目標,於2050年達至“碳中和”。與此同時,財政預算案亦計劃“撥款30億元推行為期3年的人工智能資助計劃,資助本地大學、研發機構及企業等運用算力,推動科研突破;加強算力中心的網絡安全和數據保護;以及進行推廣和教育活動等,從而吸引海內外人工智能專家、企業及研發項目落戶香港。”政府一方面大力倡議“綠色未來”,但另一面似乎卻沒有在“人工智能資助計劃”中考慮到全球都關心的ESG元素。就此,筆者建議政府在計劃下撥出資源,專門探討人工智能ESG,並考慮制定披露標準,要求有需要的產學研機構定期提交ESG報告。 (作者係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副會長,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黃錦輝:2024年李強總理工作報告有什麼重點?香港怎樣發揮新質生產力的特點?
2024-03-14
0
0
來源:灼見政治
黃錦輝:《財政預算案》怎樣出招提升香港創科競爭力?學生和退休人士有什麼機會加入創科大軍?
2024-03-11
0
0
來源:灼見政治
黃錦輝:創科新措放眼長遠多元發展
2024-03-08
0
0
文|黃錦輝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延續了施政報告提出的一些政策,向多項創新科技計劃作出撥款,顧及到創新科技的上、中、下游各個環節。在上游方面,政府着重在科研方面的投資,撥款30億元推動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計劃。前沿科技研究是推進深度科技(deep tech)的根本,通常需要耗費十年甚至更長時間進行,屬於長遠投資的領域。特區政府撥出资源推動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計劃,爲推動本港創科發展作出了策略性支持。 幫助企業取得知識產權認證 此外,財政預算案提到撥款30億元推行爲期3年的人工智能資助計劃,資助本地大學、研發機構和企業等利用算力進行研究。現時世界各地都在投资人工智能領域,例如新加坡最近通過了一項價值約58億港元的人工智能計劃。特區政府如何具體實施新推出的人工智能資助計劃,令人關注。新加坡進行類似的計劃時,對人工智能進行11種語言的應用研究。香港和新加坡的經濟結構相似,同是面向國際的城市,本港的人工智能资助計劃啓動後,可以多開展幾個大型語言模型的研究,有利拓展中東和阿拉伯市場等不同語言背景的市場。在中游方面,今年的財政預算案特別提及了在香港籌建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這一中心的設立旨在強調知識產權對於科技發明和落地的重要性。知識產權不僅可以確保創新科技得到充分的保護,還能爲企業帶來盈利。例如,一家初創公司尋求投资,如果其產品或技術擁有知識產權認證,投資者將更加傾向與該公司合作。因爲知識產權認證能夠幫助投资者減少擔憂,確保他們投資的科技不會被侵權。政府成立WIPO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以幫助初創公司和大學簡化知識產權申請過程,可以為香港的創新科技發展提供重要的支援。 推動科技成果在港落地生產 此外,財政預算案還特別提及下游拉動,投入了100億元用於“新型工業加速計劃”,為從事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的企業提供資助。政府預期加速計劃將吸引50至100家從事相關產業領域的企業,在香港投资不少於200億元。這一舉措能支持科技成果在本港落地生產。一旦本港企業發明了創新科技產品,在本地進行生產和把產品往市場推售所得到的支援就比以前多許多了。在推動盛事經濟方面,政府計劃每個月在維多利亞港上空舉辦煙火和無人機表演。然而,鄰近地方已有類似表演,爲了增加創新元素,展現新意,特區政府可以考慮利用藝術科技豐富表演內容。例如,在維港近岸海面上空運用全息投影技術(Hologram)將本地文化融入表演,這將吸引更多遊客的興趣。這種創新科技的運用不僅能提升表演的吸引力,還能將香港的科技實力向全球展示。除了增加創新元素外,通過利用科技替代傳統煙火表演,還可以減少對空氣質素的影響,避免煙火對環境造成污染。總體而言,預算案在投資創新科技和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都給予重視。通過成立WIP0技衡與創新支持中心提供前期支持,幫助申請者進行市場搜索和初步工作,確保了創科知識產權的有效性。此外,投入100億元用於新型工業化方面,將推動創新科技成果在本地生產,助力香港發展成爲國際創科中心。 (作者係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 副會長,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黃錦輝:發揮香港所長助人工智能發展
2024-03-08
0
0
文|黃錦輝3月5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北京舉行開幕會,國務院總理李強發表任內首份政府工作報告。報告強調將在數字經濟方面,展開“人工智能+”的行動,以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位產業集群。報告亦提到今年將會實施製造業數位化轉型行動,並加快工業互聯網規模化應用,深入展開中小企業數位化賦能專項行動等,以上各項均是開展“人工智能+”必不可缺的元素。 搭建橋樑協助人工智能產業走向國際香港可以發揮自身所長,利用自身金融中心和國際都會的定位,助力推進“人工智能+”行動,擔當內地與國際之間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的聯通平台,協助人工智能產業融資並走向國際;此外,人工智能研發亦為香港所長,今年香港特區財政預算案表示將撥款30億港元以資助人工智能發展,這將在“人工智能+”行動中發揮推動作用。 青年交流合作必不可少在3月5日下午政協委員分組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我在會議中發言道,內地與香港青年交流合作對香港融入國家大局尤為重要。現時香港特區政府正積極地通過大、中、小學推進此任務,亦要求學校多組織内地交流團,推動體驗式國民教育,成績顯著。為進一步深化學生的體驗,以及促進大灣區融合,我建議政協成立“粤港澳大灣區政協委員聯盟”,利用九市二特區政協委員的網絡和資源,並以身作則,加大交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同時,我建議香港的職業專才教育機構到大灣區辦學,提供國際職訓課程(例如在創科領域),一方面可以促進兩地職業技術人才的流動和優勢互補,另一方面也可以豐富香港的技術性人才庫,一舉兩得。 (作者係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 副會長,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黃錦輝:慕尼黑安全會議 王毅如何反擊西方散播中國威脅論? 美國怎樣從中作梗 阻礙俄烏停火?
2024-03-05
0
0
來源:灼見政治
黃錦輝:香港之創科,可在大灣區內補短揚長
2024-03-04
0
0
文|黃錦輝如何利用創新科技推動新產業,而又能與大灣區聯動發展,於香港而言,是一門大學問。在創科領域中,香港本身具有卓越科研水平。若科研成果成功轉化並在當地生產,香港可以包攬上、中、下游的經濟產出,從而實現“一條龍”的全面經濟效益。同時市場亦能夠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為年輕人提供高質量的就業機會。這個想法與香港特區政府的施政方向相對一致。近年來,特區政府一直在強調“新型工業化”發展。新一屆香港特區政府一上任,便將創新及科技局改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以響應國家“十四五”規劃中對香港的定位——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讓創新科技成為推動香港經濟高質量發展、扭轉產業結構失衡的新引擎。2022年底,特區政府公布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也明確指出,製造業佔本地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將會是創科發展及“再工業化”的重要指標,期望能在10年內將有關比率由目前的1%回升至10%。另外,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在過去兩份施政報告中,也公布了多項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措施,包括成立“新型工業發展辦公室”、成立香港微電子研發院並啟用微電子中心、加速建設超算中心,以及設立100億元“產學研1+計劃”等。下游產業向來是香港創科發展較弱的環節,因此政府制定多項政策去推動下游產業,目標是促進“新型工業化”發展。但香港生產成本高企,不是所有製造生產都適合在香港進行。再加上“僧多粥小”,土地條件制約大,香港不能墨守成規。繼續以“前研後產”模式作業,要注入創新元素,與大灣區城市以至全廣東合作,依然是好的出路。香港擁有一流的大學,在基礎研究上表現卓越;深圳在應用科研方面實力強勁;廣州則是生產製造重地,也是全國產品的集散地,港、深、廣三地正可優勢互補。香港進行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再由深圳製作原型系統並進行測試,最後交予廣州進行量產。業務達至一定規模便可考慮回港融資,進軍全國甚至國際市場。香港在整個產業鏈中,角色依然非常重要,體現成本效益最大化。另外,“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建設八大中心,當中除了國際創科中心之外,還有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香港一向為亞洲的重要知識產權交易中心,香港法制健全、能與國際接軌,在知識產權保護及相關專業服務上有很大的優勢。在創科產業鏈中,香港如能進一步推動知識產權貿易,將能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在推動“新型工業化”一事上,特區政府多項政策已經制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希冀新田科技城(包括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提供所需要的用地,業界傾巢而出,重塑香港製造業,共同推動大灣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者係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 副會長,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黃錦輝:制訂宏觀策略 促進落實《財政預算案》AI措施
2024-03-04
0
0
文|黃錦輝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2月28日發表2024-2025年度《財政預算案》。筆者歡迎財爺量入為出、應使則使的財政預算策略。財爺在政府面對過千億元財政赤字的情況之下,仍適當地投資創新及科技產業發展,為香港未來經濟鋪路,實不容易。《財政預算案》包含多項創科投資計劃,筆者特別支持政府大力推動“綠色未來”、“數碼經濟”及“國際創科中心”發展。 繼續投資創科為未來鋪路 《財政預算案》設有專章(第105-128段)提出多項引領香港穩步實現“國際創科中心”願景的重點措施。當中在支援創科生態鏈的上游方面,政府將:- 撥款30億元推行為期3年的“人工智能資助計劃”,資助本地大學、研發機構及企業等,去善用AI超算中心的算力、加強網絡及數據安全,以及進行推廣教育等工作(見第109段);- 在今年內成立“香港微電子研發院”,專注進行第三代半導體的研發(見第111段);- 從已宣布預留用作支持推動“生命健康科技發展”的100億元基金中,撥出60億元用作資助本地大學設立跨院校、跨學科的生命健康研發院(見第113段);- 另外從基金撥出20億元支持“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進駐落馬洲河套區,以及2億元在河套“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為生命健康科技初創企業提供孵化、加速計劃等支援;這些措施有助“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設立“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InnoLife Healthtech Hub)(見第123段)。在中游方面,《財政預算案》着力推動創科產業發展,科技研發和轉化。政府將已預留30億元推行“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計劃”,以配對形式支持8間政府資助大學設立研究設施及進行由海內外頂尖科研人員領軍的項目(第126段);並且向每間資助大學的“技術轉移處 提供每年不超過1,600萬元資助(第127段)。在下游支援方面,《財政預算案》建議促進“新型工業化”,強調以訊息化帶動工業,並利用人工智能、數據分析、新材料等先進技術,推動企業邁向智能生產。就此,政府將於今年內推出100億元的“新型工業加速計劃”,為從事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的企業,以1(政府):2(公司)的配對形式,向每間在港投資不少於2億元的企業提供最多2億元的資助(見第119段)。再者,參與“加速計劃”的企業可在“研究人才庫”計劃下獲資助聘用研究人才,以及在“科技人才入境計劃”下以先導形式,聘用小量非本地技術人員,以提速在港建立及營運先進製造設施(見第120段)。 加緊與產學研界合作 總體而言,《財政預算案》之創科篇十分務實,緊貼《香港創科發展藍圖》的規劃。然而,當中所建議措施的成效,還有待具體落實細節的出台。以30億元的“人工智能資助計劃”為例:《財政預算案》並沒有提及詳情,只建議讓申請者(例如大學)主導AI超算中心的運用而已。這種由下而上(Bottom-up)的執行方法較適宜鼓勵創新。且看另一經濟體,新加坡於2月16日公布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表示政府在未來5年內將投資超過10億坡元(約58.15億港元),大規模推動AI領域發展,當中包括AI計算、先進晶片、人才培養、產業發展等方面。這做法由上而下(Top-down),政府主導,配合整體發展,有助落實新加坡去年底推出的“國家人工智能策略2.0J(NAIS2.0)。理論上,兩個方法均各有所長,而在實際執行時政府雖然會有主有次,但都會兩者並行使用,優勢互補。因此,為配合特區政府“‘以結果為目標’,全速推動香港拼經濟、拼發展”的大原則,筆者建議政府制訂“香港人工智能策略”(HKAIS),加緊與產學研界合作,“堅定信心、把握機遇、推動高質量發展”。 (作者係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 副會長,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黃錦輝:與灣區聯動拓創科 港深廣優勢互補
2024-02-29
0
0
文 | 黃錦輝疫情之後,香港復常之路不似預期。股市委靡不振,有外界擔心如此下去香港很快便會淪為“金融廢墟”。一般服務行業如飲食、零售,亦因市民蜂擁“北上”消費而受到打擊。再加上中美摩擦、地源政治波動等各種因素,環球經濟前景很不明朗,所以香港絕對不能守株待兔,應當主動出擊,透過積極地落實以下策略,促使“拼經濟、謀發展”。第一,要以創新科技為發展之本,帶動傳統產業升級轉型,注入發展新動能;第二,要推動新產業,促使經濟多元發展,拉動本地經濟增長,創造優質就業崗位;第三,要同大灣區聯動發展,互利合作,發揮協同效應。如何利用創新科技推動新產業,而又能與大灣區聯動發展,是一門大學問。上世紀80、90年代,香港與內地的分工是“前舖後廠”,香港負責設計、營銷等前後兩端的工作,製造流程則由內地廠房負責。正因如此,香港本身的製造業不斷外移,經濟結構嚴重傾斜,製造業佔本地生產總值(GDP)的比例一直下滑,從1980年的23.7%跌至2020年的1%。新型工業化 扭轉產業結構失衡因為製造業嚴重萎縮,不少人認為過去香港過分倚重金融和服務業,這樣的經濟體系並不健康,容易受到外圍因素影響,造成內外經濟波動,因此政府銳意重建製造業。以新加坡為例,長期堅持將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保持在20%以上,以確保經濟結構穩定性。況且,在創科領域中,香港本身具有卓越科研水平。一旦科研成果成功轉化並在地生產,香港就能夠包攬上、中、下游的經濟產出,從而實現“一條龍”的全面經濟效益。同時市場亦能夠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為年輕人提供高質量的就業機會。這個想法與特區政府施策略是一致的,近年特區政府強調“新型工業化”發展。新一屆政府一上台,便將“創新及科技局”改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以回應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讓創新科技成為推動香港經濟高質量發展、扭轉產業結構失衡的新引擎。2022年底政府公布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也明確指出,製造業佔GDP的比重,將會是創科發展及“再工業化”的重要指標,期望能在10年內將有關比率,由目前的1%回升至10%。另外,行政長官李家超在過去兩份施政報告中,也公布了多項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措施,包括成立“新型工業發展辦公室”、成立“香港微電子研發院”並啟用“微電子中心”、加速建設超算中心,以及設立100億元“產學研1+計劃”等。優化生產鏈 “前研後產”齊創新下游產業向來是香港創科發展較弱的環節,因此政府制定多項政策去推動下游產業,目標是促進“新型工業化”發展。不過,盲目地包攬由上游研究、中游轉移、下游量產的每個生產鏈環節未必有效,政府必須深思熟慮,量力而為,優化生產鏈的成本效益。因為香港生產成本高企,不是所有製造生產適合在香港進行。而且,即使未來“北部都會區”全面竣工,它所能供應的創科土地只有300公頃而已,但“僧多粥少”,政府難以完全滿足所有業界的要求,因此有必要精挑細選,去“搶”適合的企業來香港發展。既然土地條件制約大,香港不能墨守成規,繼續以“前研後產”模式作業,要注入創新元素,要與大灣區城市以至廣東合作。香港擁有一流的大學,在基礎研究上表現卓越;深圳在應用科研方面實力強勁;廣州則是生產製造重地,也是全國產品的集散地,港、深、廣3地正可優勢互補。香港進行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再由深圳製作原型系統並進行測試,最後交予廣州進行量產。業務達至一定規模便可考慮回港融資,進軍全國甚至國際市場。香港在整個產業鏈中,包辦開頭及結尾,並不涉其中生產製造環節,但角色依然非常重要,而且研發和金融都是香港的專業,正好能發揮自己所長,體現成本效益最大化。另外,“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建設“八大中心”,當中除了“國際創科中心”之外,還有“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知識產權是推動創科的要素,對有重大研發項目的企業來說,專利是一種無形資產,它既能透過授權產生收入,又可用作融資的抵押品。香港本身一向為亞洲的重要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原因是香港法制健全、能與國際接軌,而且在知識產權保護及相關專業服務上有很大的優勢。推動知識產權貿易 爭亞洲一哥 作者認為本港在推動新型工業化上,多項政策已經制定,只要新田科技城提供所需要的用地,業界即可以傾巢而出,重塑香港製造業,推動大灣區經濟發展。(新田科技城網頁圖片)在創科產業鏈中,香港如能進一步推動知識產權貿易,爭取成為亞洲一哥,這做法與在港設生產綫類似,能為香港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特區政府正不遺餘力地推動創科產業,而香港在研發、融資、知識產權上本有國際優勢,政府聯同業界應加強、穩固和拓展。在推動新型工業化一事上,多項政策已經制定,“萬事具備至欠東風”,只要新田科技城(包括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提供所需要的用地,業界即可以傾巢而出,重塑香港製造業,推動大灣區經濟發展。 (作者係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副會長,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黃錦輝:「春晚」善用創科 全球收視創新高
2024-02-23
0
0
文|黃錦輝新春伊始,筆者先向各位讀者拜年,祝願大家龍年進步,龍馬精神!中央電視台每年都會舉辦跨年大型綜藝節目(俗稱「春晚」)來迎接新春。一如去年,雖然筆者身在外國,但依然和家人食過除夕飯之後,便安坐家中,開心地欣賞「春晚」。隨着資訊及通訊科技(ICT)的日益進步,「龍年春晚」的表演節目亦愈來愈進步、愈精彩,尤其是以下兩個節目讓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建議錯過欣賞的觀眾不妨上網搜索再看。逾百LED屏 實現移步換景 舞蹈節目《錦鯉》在北京主場館上演。這一個原創節目的理念是還原錦鯉在水中的靈動婀娜之姿態,背後帶有年年有餘、好運連連的迎春涵意,十分之應景。這場「水上錦鯉舞」表演由11位舞者凌空吊在特製的「威也」上,隨着優美的旋律,發揮出其輕盈柔美的舞姿,彷彿錦鯉群在水裏自由自在浮游戲水。舞者的驕人舞姿、配上描繪海洋大自然的動聽旋律、再加上創新技術的美妙效果,台上變化成為一個具有生命力的大魚池,塑造出人與大自然協調的境界。11尾「錦鯉」暢游池中,場景栩栩如生,非常漂亮。 「虛擬電影製作」(Virtual Production)技術令《錦鯉》的視覺藝術感再上一層樓。據介紹,「龍年春晚」主舞台布置了過百塊LED熒幕,配合國家自主研發的超高清視訊控管監系統集中播控,實現了《錦鯉》美術場景的移步換景,各類舞台燈具總計達1,462枝,數量創歷史紀錄。再者,必須一讚的是吊「威也」技術。據了解,「威也」舞蹈並不新鮮,惟傳統「威也」僅支持舞者上下升降及左右移動,靈活性不足,難以展現出魚兒在水中靈動的形態,《錦鯉》舞者如何征服這挑戰呢?秘訣在於為該舞制定的創新技術,把「威也」加上彈簧繩,以增加其使用時的自由度,讓舞者可以更加靈活地發揮創意。 西安混合實景 展盛唐之韻 另一可觀的節目是在西安分場地舉行的《山河詩長安》。節目是以混合實景技術,將唐詩、說唱、秦腔相結合在一起。演出一開場,盛世大唐迎接貴賓的最高禮儀(大唐迎賓禮)呈現於觀眾眼前,隨後跟着「詩仙」李白(虛擬人)的步伐進入長安城內;進城後,畫面便來到大唐不夜城,包括舞龍舞獅、秦腔社火、水袖鼓樂、民俗雜耍等慶祝活動熱鬧非凡。戲肉在於李白穿越時空「對酒當歌」的一幕,「詩仙」站在西安知名的「大雁塔」旁,舉起酒杯高聲吟誦的場景,令人拍案叫絕。 在科技配合下,一場關於「盛唐之韻」的「混合實景」(Mixed Reality,MR),顯現在觀眾面前。現場觀眾只要拿着手機對着西安的地標建築物一掃,就能「身臨其境」看到虛擬李白在長安城飲酒作詩、彈奏琵琶的「活靈活現」場景。除此之外,其他全國(全球)觀眾亦能同部在手機(及電視)上感同身受,體會到西安現場觀眾迎接龍年來臨的熱鬧氣氛。再者,西安作為十三朝的古都,從鐘鼓樓到兵馬俑,從大雁塔到明城牆,豐富的名勝古迹與自然景觀資源滙聚此古都,主辦方精心地利用「虛擬實景」(Augmented Reality,AR)技術把這些資源帶到海內外觀眾眼前,令西安成為向海內外展示中華文化深厚底蘊與魅力的明信片之一。 4大前沿科技 值得港學習 今年春晚充分利用了不少中國自主研發的先進創新科技,效果驕人,「足以極視聽之娛」。虛擬製作(VP)、擴展現實(XR)、人工智能(AI)、擴增實境(AR)等技術在《錦鯉》、《山河詩長安》及其他表演節目中都大派用場,發揮得淋漓盡致。在這四種前沿技術的完美融合下,表演「中華文化與科技」、「虛擬與現實」共融,交相輝映,帶給了觀眾一台耳目一新的春晚。 科技人常言:「數字勝於雄辯」,且看「龍年春晚」的收視。收視率統計平台「酷雲數娛」數據顯示,「龍年春晚」平均收視率高達29.5%,比去年的25%漲近5個百分點,創下6年來新高。更值得注意的是,根據《人民日報》報道,「龍年春晚」境內新媒體端即時直播收視用戶規模及收視次數均創新紀錄,規模高達6.8億人;直播收視次數約15億次,較去年同期成長12.69%。這增長數字有點意外,反映出愈來愈多社交網絡使用者都被「龍年春晚」吸引,筆者相信此乃中央電視台勇於推陳出新,善用創新科技的成效。最後,筆者認為「龍年春晚」的創意設計及創科應用很值得香港學習,建議政府積極去「搶企業,搶人才」,邀請具備類似組織「春晚」大型文化活動經驗,既精通文藝又了解科技的「藝術科技」公司及專才來港發展,助力香港打造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作者係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副會長,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黃錦輝-紫荊雜誌_紫荊網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資訊科技聯會前會長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
Hi, This website does not supports I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