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嘉寶
適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心中默默紀念中華兒女奮勇保衛國家、充分體驗團結就是力量的精神,亦感概香港青年一直都是接觸斷代史,並沒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有完整的認知,更遑論對國家的歸屬感或對自己的國民身份有多認同。早在幾年前,恩師關越強先生推介閱讀韓毓海教授所撰寫的《龍興─五千年的長征》,唯一直因惰性未曾拜讀,現終藉此大好時機,望與讀者們端書參詳。
作者韓毓海教授用長征來比喻我們中華民族5000年的歷史發展,其中有苦難、有奮鬥的輝煌。全書一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上篇、中篇、下篇。上篇講述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開闢,中篇談及國家發展的穩定,下篇談及中華民族的復興史。這本書講述國家治理和國家崛起的演變,而在國家治理和國家崛起的過程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不同力量的覺醒,所以書中也有很多生活的哲理,可以指導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態度處事。
在上篇,書中講述了中華民族的建立到分界制度的確立,其中商鞅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提出了四個治理工具。第一,在宣傳方面統一了文字;第二,在稅收方面統一了度量衡,這兩方面就是我們在生活中聽到的書同文,車同軌,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這段歷史發展階段現已實現,是維護中央集權,依法治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思想領域推行的統一措施。第三,公安方面,確立了戶籍制度。第四,對人民實施了評價體系,有了獎懲制度,這樣為以後的歷朝歷代奠定了一個治理體系的基礎。毛澤東主席曾說過,“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政法”,是指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除了“封建制”,改成“郡縣制”,郡縣長官由中央王朝任命,從而穩固了中央集權,也就成為幾千年來中國政治體制的一個基本格局。簡單說,秦法就是中央集權制度。
在中篇,韓毓海教授講述了從唐宋到清王朝這段歷史,他透過人物的角度去看國家治理體系的變革,當中有王安石、柳宗元、王陽明、顧炎武、魏元等,透過他們的思想,我們可以學習到今天自己生活中或工作中的一些方法論。比方說,王陽明的傳習錄,裏面提到的知行合一,他指導我們要在不同的事情上去修煉。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明白事理進而實踐,多遇不順心的事情,多遇不如意的人,這樣才能夠鍛鍊自己的心性;通過實踐修正,才能夠達到理想中的境界。
在下篇,書中談及在清朝晚期,我們國家遇到了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無數的仁人志士去探尋在這種複雜的背景下,尋得國家救亡國存的出路,一直講述到新時代,我們今天面對的數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一個現狀,再去了解我們國家的治理體系的方式和方法。國際格局的變化是個漫長的過程,往往需要數十年的碰撞與起伏。展望未來,香港特區的命運與中國的發展息息相關,特別是在當前國際形勢快速變化的背景下。作為中國最開放、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香港應該穩住腳步,深思熟慮屬於700多萬市民的未來。
(本文作者係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民建聯離島支部社區主任,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