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琼:銘記抗戰歷史 築牢民族根基-紫荊網

李慧琼:銘記抗戰歷史 築牢民族根基

日期:2025-08-21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 李慧琼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這一重要時刻承載着中華民族浴血奮戰的集體記憶,更鐫刻着人類反法西斯鬥爭的共同榮光。80年前,中國戰場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抗戰勝利,中國人民以持久抗戰牽制了日本主力,為太平洋戰場和歐洲戰場的戰略反攻贏得了關鍵時間。中華兒女用血淚與不屈意志,譜寫出一曲氣壯山河的不朽詩篇。為紀念這一偉大時刻,民建聯和招商集團於2025年8月18日聯合主辦在香港科學館演講廳舉辦了《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論壇。

歷史教育培植愛國情懷

論壇榮幸邀請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夏春濤教授、浙江大學歷史學院陳紅民教授以及著名香港史專家劉蜀永教授擔任講者。他們分別從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國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貢獻、香港在抗戰中的獨特地位三個維度,為聽眾帶來了生動深刻的解讀。筆者聆聽後深受啟發,感觸良多。長期以來,國外尤其是西方學界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缺乏足夠重視。但近年來,隨着各國對二戰歷史研究的深入,以及世界對中國快速發展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國外學者開始重新審視這場偉大戰爭的價值。正如英國學者所言:“中國成為第一個對抗軸心國猛攻的國家,中國是整個反法西斯同盟戰略的重要角色。”

然而,受港英時代歷史教育的刻意漠視,這段彰顯民族氣節的壯闊歷史,在香港年輕一代的認知中卻十分模糊。香港教科書中對抗戰歷史的敘事零散且不完整,導致許多香港青年對這一民族共同記憶缺乏深刻體認。因此,筆者希望在教科書編寫中強化中國抗日戰爭及其世界貢獻的內容,歷史教育是培植愛國情懷與身份認同的深厚土壤,教科書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文明基因的傳遞者。當課本中保家衛國的身影變得清晰可觸,當香港與祖國在危難中同舟共濟的史實成為可知可感的細節,民族共同體的血脈認同才能真正在年輕心靈中生根發芽。

推動了解香港紅色記憶遺址

值得銘記的是,香港在抗戰中同樣書寫了不屈的篇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爭,尤以1942年初的“香港大營救”著稱:當時數百名文化精英被困香港,日軍懸賞搜捕,東江縱隊隊員深入虎穴,分批轉移何香凝、茅盾等八百餘人,生動展現了香港與祖國休戚與共的命運聯結。如今,香港仍留存着許多承載紅色記憶的遺址,筆者倡議政府推動愛國主義教育研學本地遊,並完善配套措施,例如建立抗日戰爭歷史檔案網站、規範管理抗戰紀念設施和遺址、完善景點配套並融入智慧科技元素等。

歷史的迴響,總能為前行提供力量。值此抗戰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重新擦亮這段民族記憶,不僅是對先烈的告慰,更是對未來的承諾。抗戰精神中蘊含的不屈氣節與堅韌力量,將永遠是民族復興征程上的精神引擎,指引我們在銘記歷史中珍愛和平,在傳承血脈中開創未來。

(作者係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立法會議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新一份施政報告9月17日發布 李家超落區聽取市民建議
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組織第28次建制單位輪換
香港特區政府頒授紀念章表彰抗戰英雄
香港歷史博物館明日起舉行東江水供港60周年展覽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