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特朗普的調停哲學就是三個M-紫荊網

鄭永年:特朗普的調停哲學就是三個M

日期:2025-08-22 來源:俠客島微信公眾號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從阿拉斯加“普特會”,到白宮“大雜會”,最近美歐俄烏幾方高層互動密集,但問題依然不少:是先停火還是先搞和平協議,美歐分歧仍在;如何給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各方也沒達成一致。

無論如何,談比不談好。衝突能否很快結束?會以什麼形式達成協議?各方現在都打什麼算盤?我們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教授進行了對談。

1、俠客島:特朗普為什麼選在這個時間節點見普京、見澤連斯基+歐洲領導人?此前美國給俄羅斯下過“最後通牒”,在施壓沒有奏效的情況下,白宮為何突然轉換身段?

鄭永年:儘管普京和特朗普會面了,特朗普也在白宮見了歐、烏領導人,但目前看,沒有任何人妥協。大家只是表明了各自的立場,並且捍衛了立場。

有幾個因素促成特朗普的行動。首先是制裁的效力:從衝突到現在,西方對俄製裁已近四年,但俄羅斯表現出了韌性。“一級制裁”效力不達預期,美國又威脅“二級制裁”,制裁俄羅斯的貿易伙伴、能源買家,比如印度。但能有多大成效?就像印度說的,印度不是跟俄羅斯做生意的唯一國家。作為商人,特朗普會意識到這一點。

從個人層面,特朗普從競選開始就一直把結束俄烏衝突作為重要政治議程。一些媒體報道說他想拿諾貝爾和平獎,有個人考量。但更重要的是,特朗普始終秉持商人意識,無論行動能不能成功,都要試一下自己“大交易”的行動方式。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些行動,跟美國優先、MAGA運動的目標並不一致。MAGA是反對美國捲入過多國際衝突和戰爭的。以前我們討論過,美國的利益深度嵌入全球各個區域,不是想退就能退出來,倉促退出就會損害美國利益。這跟退出某個國際組織還不一樣。

因此,特朗普會想要用自己交易的方式試試看。考慮到即將到來的中期選舉,如果中期選舉前外交方面沒什麼進展,對他的政治議程和利益也會有影響。

2、俠客島:目前各方對於結束衝突、解決危機的思路並不一致。如何看待這些分歧?各方有多少妥協的空間?

鄭永年:從這兩次會晤來看,任何一方都沒表露出明顯的妥協跡象。

從俄羅斯方面看,已經堅持了快四年,當然不會放棄已經得到的土地,克里米亞不可能,東部佔領地區也不會放棄。

澤連斯基這次去,穿上了西裝,一直對特朗普說“謝謝”,但實質上,烏克蘭的國內政治也不會允許他放棄領土。

歐洲也沒有妥協。近代以來,歐洲一直把俄羅斯作為敵人、威脅,即便是蘇聯解體也要搞北約東擴、追求“絕對安全”。在他們看來,如果割讓烏克蘭的土地,那不是衝突的結束,而是戰爭的開始,烏克蘭不會是終點。歐洲以前一直高度依賴美國;特朗普和以前美國政府的行事風格不同,他們反而被逼得有點團結起來了。

回過來看美國,特朗普又能妥協多少呢?

因此,即便有了兩場會談,事情還沒有實質性進展。即便促成美俄烏三方會談,能不能有實質性進展,也難說。

3、俠客島:特朗普稱俄羅斯同意未來美國和歐洲為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據稱,這種保障協議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烏克蘭要購買900億美元的武器。這意味着什麼?

鄭永年:一個基本問題是:美國“調停”俄烏,他對自己的定位是什麼?只是一個協調者、中間人,還是利益追求者?顯然,美國遠遠不只是箇中間人。

特朗普的哲學很簡單,就是三個M:Make more money(多掙錢)。之前美國跟烏克蘭籤礦產協議,這次的安全保障又賣武器。無論礦產、武器還是未來可能的美國軍隊維和,實際上又回到了當年東德、西德的解決方式:俄羅斯控制一部分、西方控制一部分。模式依舊,只是形式變化。

美國絕不會是免費的中間人,而是深度參與者、利益追求者。當然,談肯定比不談好。歐洲和美國的主要分歧,是先停火還是先搞和平協議;特朗普和普京都傾向於先搞和平協議,不用先停火。說穿了,不還是戰場上說了算?

所以這場仗,且還有得打。

歐洲比較擔心的是《雅爾塔協定》的重演,大國說了算,瓜分世界。歐洲人崇尚實力政治,但是現在自己沒能力參與談判,又擔心美國人出賣,這就是歐洲矛盾重重的心態。

4、俠客島:對歐洲來說,俄烏衝突是“家門口的戰爭”,為此付出很大代價,前不久還跟美國簽訂了不平等的關稅貿易協議。為何美國還是將其排除在直接談判之外,不讓歐洲“上桌”?

鄭永年:在美國眼裏,歐洲不是玩家(Player),只是比賽的拉拉隊而已。歐洲自己則是有心無力。拜登時期,歐洲連“心”都沒有,只有馬克龍說戰略自主。他們長期依賴美國,習慣了,獨立不出來。

美國控制盟友的手段的確厲害。二戰後美國最聰明的就是馬歇爾計劃,通過重建歐洲、幫歐洲經濟發展,美國有效控制了歐洲,搞得歐洲獨立意志都沒有了,不會思考了。

解釋一下:“盟友”是美國講得很好的一個故事。盟友不是夥伴,而是一種高度等級化的關係,是“控制-被控制”的關係。北約峰會上都開始對着特朗普“叫爸爸”了,哪有平等可言?平等是兄弟、是朋友、是夥伴,都叫爸爸了,還有什麼平等?

要說起來,冷戰期間陣營對抗,有現實敵人,所以歐洲對美國言聽計從,符合邏輯。但冷戰之後呢?蘇聯解體了,崩潰了,歐洲為什麼還要跟着美國搞北約東擴?這就是歐洲“腦死亡”的表現,沒有獨立思考,完全美國說了算,盲目跟着當幫兇。當年的葉利欽和早年的普京都想加入北約、加入歐洲,結果呢?都不被接納。歐洲“腦死亡”幾十年了,誰也不能怪,只能怪自己。

歐洲要獨立,只有一種可能:美國退出歐洲。但這可能嗎?

歐洲面臨深度困境。比如經濟,德國提出工業4.0,結果所有的創新都在美國,不在歐洲。歐洲過度監管,經常罰蘋果、谷歌等巨頭,動輒幾十億美元,因為這些互聯網、AI巨頭都是美國公司,罰起來不心疼。現在有些歐洲領導人說要去監管、讓歐洲的公司成長起來,談何容易?

俄烏衝突,最慘的就是歐洲。出錢出力,斷了俄能源,買美國能源,承受通脹,結果大談判的時候上不了桌。

俄羅斯早已看穿:歐洲無法真正團結。儘管當初普京可能想不到特別軍事行動會持續這麼久,但也沒倒下,到現在去阿拉斯加,反而如很多西方媒體所說,出現轉機了。

如何重建歐洲和俄羅斯的互信?以前默克爾和普京互動還不錯,可默克爾又有多少支持者?現在這樣的人沒有了,重建信任更加遙遙無期。

5、俠客島:近段時間,美俄烏歐多方高層頻繁互動。從8月15日的阿拉斯加“普特會”,到18日白宮的“大雜會”,外界還高度關注未來可能到來的“普澤會”或美俄烏三方會談,事態看起來是朝着和解的方向前進。在您看來,這場歐洲家門口的戰爭是否到了快結束的時候?

鄭永年:簡言之,各方都不妥協,是目前的癥結。一般來說,有某一方真不行了、真撐不下去了,纔是妥協的時候。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場戰爭離結束可能還早。

來源:俠客島微信公眾號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藍皓源 校對:楊晨 監製:張晶晶
許正宇:內地與香港樽裝水品質皆達標 不存在質素不同情況
中老鐵路國際貨物列車(玉溪-萬象)實現雙向開行
香港芭蕾舞團《梁山伯與祝英台》美國首演
陳茂波:深化香港中東交流 開拓合作新機遇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