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鳴
距行政長官頒布新一份施政報告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公開咨詢正在緊鑼密鼓進行。目前,行政長官已經召開了超過60場咨詢會,收到了超過6900份公眾咨詢意見。
這是行政長官李家超任內的第四份施政報告,也是本屆政府在屆中的施政報告,因而,是攻堅克難的“宣戰書”,又是承上啟下的“規劃圖”。
不僅如此,在“一國兩制”實踐進入新階段後,香港將履行雙重使命,既要實現自身更好發展,又要貢獻國家。因而,這份施政報告也是貢獻國家的“動員令”、縱深推進的“行動篇”。
時下,不僅香港社會各界、廣大市民非常關注這份施政報告,中央對這份施政報告寄予厚望,央企國企民企、內地民眾,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相關機構,對這份施政報告亦非常關注。
如果把這份施政報告比喻為花卉,可以說,桂馥蘭香已飄到內地。那麼,內地對這份施政報告有何期待呢?筆者在調研中發現,以下三個方面是重點關注的焦點。
聚焦金融中心,盼融資渠道暢通
今年上半年,香港資本市場十分火爆。恆生指數累計上升超過4,000點,升幅約20%,在全球主要指數中表現名列前茅。新股集資額超過1,07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7倍,世界排名第一。
推動香港資本市場上行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內地企業。眾所周知,美國挑起對華貿易戰、關稅戰之後,曾威脅要把中國企業趕出美國股市,這給中國企業提了個醒:“與狼共舞”,不得不防!
縱觀全球,香港是繼紐約、倫敦之後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其中,股票市場亞洲第三大、全球第六大。香港的交易系統緊貼 24小時不停運作的世界金融貿易市場,與其他主要金融樞紐穩妥地無縫連接,這可以為上市企業提供非常便利的服務。
為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內地企業把香港作為投融資的首選地,許多企業正排隊在香港上市,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有利於提升融資能力。香港的審核效率更高,政策更具靈活性。同時,在香港上市後,企業通過增發配股等手段進行再融資,相對便捷和高效。
其二,有利於提升國際品牌形象。企業在香港上市,意味著必須遵守國際標準的公司治理、財務披露和法律法規,這是強大的信用背書,可以提升企業信譽,並有助吸引國際客戶、合作夥伴和頂尖人才。
其三,有利於企業治理結構現代化。香港市場對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透明度和管理規範性要求極高,內地企業在港上市,倒逼“自我革命”,改善公司治理結構。
其四,有利於實施國際化戰略。在香港上市可以讓企業直接面對國際資本,為海外並購、業務擴張建立投資者基礎和人脈網絡。同時,在香港融資獲得的是港幣或美元,可有效管理匯率風險。
其五,有利於資金流動。香港沒有外匯管制,便於國際資本的進出。同時,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機制使香港成為連接內地資本和國際資本的橋梁。在港上市的內地企業可以同時吸引內地和全球的流動性。
基於以上原因,內地企業期待新一份施政報告在“鞏固提升國際金融中心”方面有更多務實措施,為內地企業進入香港鋪路搭橋、鋪磚墊石。
聚焦內聯外通,冀拼船出海取勝
中央希望香港發揮好“內聯外通”的作用,李家超多次表示,香港要當好“超級聯繫人”。中央政府、內地的央企國企民企,都希望看到新一份施政報告在這方面有亮點、有新路、有“幹貨”。
美國政府於今年4月挑起關稅戰,當下,在與大部分經濟體簽署協議後,對中國兩次“延長90天”,按下了“暫停鍵”,這說明中國有足夠實力、定力與美國抗衡。儘管如此,我們要以底線思維應對挑戰,必須想到最壞的結果、做最充分的準備。由此,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內地企業如何開闢新市場?就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內地的實體經濟規模龐大,香港的現代服務業發達,二者優勢互補,“拼船出海”,必能相互成就,對衝美國“關稅戰”的負面影響。
“拼船出海”,不同於“借船出海”(借助香港平台),也不同於“造船出海”(自建海外渠道),而是大家手裡都有“船”,要組成“船隊”,揚帆遠航。這其中,最重要的是“深度協同、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拼船出海”並非新詞彙,其內涵也廣為人知。但要變成自覺行動,並非一日之功。比如,香港企業與內地企業合作,涉及到規則規制的有效銜接、企業理念的“同頻共振”等,“兄弟齊心,其利斷金”,雙方合作好了,才能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在國際市場上拿下“大單”。
那麼,特區政府如何鼓勵“拼船出海”?新一份施政報告在這方面有什麼新措施?內地企業非常關注。此外,在香港舉辦的國際盛事當中,有哪些可以為內地企業“走出去”提供幫助呢?也是內地企業關注的重點。
聚焦文旅升級,望香港之旅精彩
近年來,中央力挺香港文旅產業轉型升級,一方面,出台多項政策,支持內地居民赴港旅行、購物;另一方面,希望香港及時識變應變求變,開闢文旅多元發展新路徑。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上任以來,不負眾望,近期推出了首批9個旅遊熱點場景,還有更多的旅遊新場景正在打造之中。觀察這些旅遊新場景,都遵循了“市場導向”原則,遊客喜歡什麼場景,就重點打造什麼場景。比如,開放舊油麻地警署,特色社區深度游,都是受到內地遊客“網紅打卡地”的啟示,順勢利導,將其打造成旅遊熱點新場景,精准把握了“遊客心理”,體現出對遊客需求的尊重,值得稱道!
這些年來,內地居民來港旅遊的感受頗多,一方面,點贊香港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風貌美倫美煥;另一方面,也感到香港之旅的商業味太濃、文化味不足。同時,對“微笑服務”不夠、網上支付不便等也有“吐槽”。
對於內地民眾來說,期望“香港之行”,成為“精彩之旅”,大家關心的是香港今後會推出哪些新的旅遊場景、舉辦哪些世界級的文化體育盛事?還有什麼既驚又喜、近悅遠來的大型活動?“香港之旅”涉及的交通接駁、特色酒店、網上支付、購物郵寄等是否便利?
“以文塑旅,文旅融合”的方向無疑是正確的,要將其落到實處,需要做許多具體工作。人們希望從新一份施政報告當中,可以看到詳盡的政策信息。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對行政長官的每一份施政報告都非常重視,從他多次會見香港特區政府官員時的談話可以看出,他特別是看重“香港策略”與“國家戰略”的銜接、與內地市場的“共振”、與國際市場的聯通。
念茲在茲,記憶猶新。夏主任的關注重點啟示人們,新一份施政報告,不僅要回應香港社會和市民的關切,也要落實中央的指示、回應內地民眾和各個方面的關切,成為一份“上接天氣,下接地氣,充滿朝氣”的精彩的施政報告。
(本文作者係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