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紀緯紋
“認識不足導致誤解與偏見,進而引發對抗與衝突;通過認識促進認同與信任,方能加強協作與融合!”這是筆者過往講稿中的一句話。
作為一個在港英時期成長、如今投身教育的工作者,筆者深切體會到這句話背後的沉重現實。在回歸後的一段歲月裡,香港社會長期未能建立系統性的國民教育,導致年輕一代不僅對國家歷史與文化的認知近乎空白,更被別有用心的錯誤訊息所影響。這種教育上的真空造成了身份認同的模糊,更為一系列社會矛盾埋下伏筆。我們所目睹部分青少年參與暴力事件、人際關係撕裂、對社會失去信任等各種問題,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可追溯至愛國主義教育的長期缺失。
而今,首個港澳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設立具有深遠意義。它不僅是一個教育場所,更是一種象徵,標誌着特區政府在國民教育領域的決心與行動,同時體現中央對特區推動愛國主義教育的高度重視,以及對香港青少年的關懷和殷切期望。該基地的成立,回應了社會對重建國家認同的迫切需求,也為破解香港深層次矛盾提供了可行路徑。從教育工作的角度看,“基地”至少能發揮兩大關鍵作用。
首先,有助於改變香港長期存在的“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這種無根意識,以及將外國文化盲目視為精神歸屬的傾向。有些港英時代成長的青少年,習慣將日本等國家稱為“鄉下”。這種現象背後反映的是對自身文化根源的漠視與疏離。更嚴重的是,外部勢力長期利用香港社會這種身份認同的真空,透過媒體、文化產品乃至資助非政府組織等方式,對青少年進行意識形態滲透,鼓吹分離主義與對抗思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通過展示、講座和體驗等系統性工作,讓年輕人更全面認識國情、國家歷史與文化,深刻理解“有國纔有家、有根亦有魂”的價值內涵。它幫助青少年建立一種足以自豪的中國人身份認同,使他們在全球化的舞臺上更加自信地發揮所長,而不是淪為地緣政治博弈的棋子。
其次,通過組織青少年親身前往內地交流體驗,能切實促進兩地青少年之間的情感連結與相互理解。許多香港青少年對“一國兩制”和國家發展現狀的認知,僅停留在媒體報道或片面言論上,缺乏親身體驗。這種距離感容易滋生誤解甚至敵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則提供了直接接觸內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的機會,讓香港青少年親身感受國家的發展動態,不僅有助建立兩地青年的情感共同體,更能幫助香港青少年深入理解“一國兩制”的實踐內涵 ——“一國”是“兩制”的根本前提。只有認同國家主體,香港的獨特地位與繁榮穩定才能獲得根本保障。
青少年是香港的未來,也是“一國兩制”事業能否持續成功的關鍵。通過愛國主義教育,我們希望培養他們不僅具備國際視野與專業能力,更擁有服務香港、貢獻國家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愛國教育並非強制灌輸,而是啟發與引導,讓青少年在了解國家歷史與發展成就的基礎上,自發形成對國家和民族的歸屬感。唯有如此,香港才能真正實現長遠的和諧穩定,青少年也才能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過程中找到個人成長與貢獻社會的平衡點。
推動香港特區的愛國主義教育走深走實,關係到香港社會能否從根源上化解矛盾、重建信任,也關係到“一國兩制”事業的行穩致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設立是一個新起點,未來,仍需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共同努力,構建一套完整而深入的國民教育體系。唯有讓年輕一代真正認識國家、認同國家,香港才能在新時代中找準定位,攜手國家走向更廣闊的未來。
(作者係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