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嗚
上周六,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落區聽取市民對新一份施政報告意見時宣布,2025年施政報告將於9月17日向公眾發表,公眾咨詢已開展兩個多月,收到的意見書比去年增加一成。
那天,李家超在房屋局局長何永賢陪同下,先後探訪彩興路簡約公屋與牛頭角下邨。彩興路項目於6月底陸續入伙,李家超滿懷欣喜在現場瞭解AI智能服務大使、智能衣物回收櫃等設施,興致勃勃地參觀周末市集、二手物品捐贈計劃等情況。在牛頭角彩興路簡約公屋,李家超與新獲編配單位的住戶一起拿著鎖匙“開箱”參觀新居,看到居民笑逐顏開,李家超也喜形於色。
面對歡天喜地的居民,李家超形容,簡約公屋“托起孩子們成長與夢想”,期望簡約公屋繼續以“早一日、得一日”的精神興建。
社會各界和市民對施政報告咨詢的參與度越來越高,折射出對行政長官帶領這一屆政府施政成效認可度越來越高,亦期望今後“百尺竿頭,再上層樓”。
李家超帶領本屆政府就任以來,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事,解決了許多過去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李家超曾表示:“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特區政府寧願做艱難的改革者,也不做安逸的停滯者。”這是感同身受、有感而發,可謂肺腑之言!
觀察分析特區政府施政成效,有銳氣,有底氣,在諸多領域“破局”;有主見,有定力,在諸多領域“賦能”。“破局”破在求變處,“賦能”賦在善治中。
破局,堅定不移求變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8月10日發表網志表示,“引進辦”不久將公布第五批共10多家的重點企業。而“引進辦”此前已成功引進84家從事前沿科技的重點企業。
疫情過後,經濟復蘇緩慢,本港吸引投資非常艱難。特區政府一改“坐等花開”的做法,而是主動出擊,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有針對性地吸引心儀的企業來港,至此成效不錯。
此外,特區政府還成立了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港投公司負責管理的“香港增長組合”、“大灣區投資基金”、“策略性創科基金”和“共同投資基金”,作為特區政府的“耐心資本”,發揮資本引導作用及槓桿市場資源,吸引更多創新科技公司在港落戶。目前,港投公司已投資逾100個項目。
求變,不僅體現在吸引投資上,還體現在諸多方面。
公屋住戶“上樓難”是累積多年的頑症。本屆政府成立了由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擔任組長的“土地及房屋供應統籌組”,由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擔任組長、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擔任重要組員的“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從“供地”和“建房”兩處著力解難題。面對公屋建設週期長、見效慢的頑疾,特區政府創造性地推出“簡約公屋”,增加公屋供應量;“劏房”是“香港之痛”,特區政府制定“簡樸房”標準,逐步取締“劏房”;公屋週轉慢,特區政府打擊濫用公屋,鼓勵公屋住戶購買私宅,“向上流動”。從這一系列“組合拳”可以看出,破這個“局”,用了新套路。
吸引遊客來港,也是一個大難題。在特區政府過去的架構中,文化體育在民政局,旅遊在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現在,都歸到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部門職能調整後,重大體育賽事和演唱會頻頻舉辦,9個旅遊熱點場景也已亮相。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果然不負眾望,她走馬上任後,馬上落實“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推進文化、體育和旅遊的深度融合。
如何讓公屋居民生活的更有尊嚴、更有滿足感,社會福利署推出“社區客廳試行計劃”,為公屋居民提供延展的生活空間和拓寬人際關係網絡,提升生活質量,增強這些家庭對社區的歸屬感。深水埗的“社區客廳”是這項計劃的第一個項目,由關愛基金撥款2500萬元資金,信和集團及黃廷方慈善基金提供場地,獲聘認可的服務機構九龍樂善堂負責運營,居民生活空間、兒童學習天地、社區支援服務、社會關愛共享融為一體,成為香港公共服務的最新品牌。
以上事例表明,本屆政府並不滿足於按部就班地當“守夜人”,而是堅定不移地以“求變”促“破局”。
攻堅,敢於動真碰硬
近日,特區政府飲用水採購風波廣受關注,李家超上周六親自出面回應,他表示:“非常關注物流署把關不力”,對涉事中標公司提供虛假資料一事感到極度失望,並嚴令相關部門徹查,絕不姑息任何疏忽或違規行為。
敢於動真碰硬,不怕得罪人。這是本屆政府的又一個特徵,也是“破局”必不可少的因素。
有公務員坦言,以前部門出事,上司第一句就問:“邊個經手嘅。”有公務員吐槽:“如今司長落區巡查,張口就要追流程漏洞。”
這種變化,源於重塑政府文化。李家超上任後,積極制定關鍵績效指標(KPI),有人抱怨:日日對住對標KPI,加班多過“投行仔”。特區政府還實施“高層官員責任制”,有人抱怨這是“連坐”。李家超則表示:“十幾萬公務員的香港政府,犯錯不怕,怕的是領導層對重復性問題視而不見。”整治公務員的“甩鍋文化”,李家超絕不鬆手。
敢於動真碰硬,不僅體現在“刀口向內”,更重要的是敢於解決各類矛盾問題。比如,網約車與的士的衝突曠日持久,特區政府與時俱進,推動“網約車合法化”;“搶人才”計劃實施後,有人鑽政策空子,出現了“考試移民”現象,政府收緊“本地生”界定標準,將鑽空子者拒之門外。
李家超推動設立“前廳交流會”“行政長官互動交流答問會”等新機制,改變了過去立法會“問一答一”的單向溝通模式,轉向實質性、方向性的雙向討論。李家超深有感慨表示:“這種互動不但提升了議員的國家觀和大局觀,也幫助政策更貼近民生,推進得更快。”
李家超上任不久落實取消強積金“對衝”安排,並進一步完善法定最低工資的調整機制,由“兩年一檢”改為每年檢討最低工資水平一次。他十分關心勞工階層的表現,樂見市民收入持續改善,家庭月入中位數三年間由27,000港元,躍升至30,000港元,增幅達11%。
啃“硬骨頭”,必須敢於動真碰硬,縱觀李家超化解社會矛盾、提升特區政府治理效能的做法,剛正不阿、堅韌不拔的硬朗作風,有目共睹,贏得市民認可。
賦能,善用團隊力量
今年夏季,香港出現多次強降雨,僅黑雨就多達5次。每次暴雨過後,處理浸水48小時搞定。而在幾年前,常常需要一、兩周時間。
應對災害的處置時間為何縮短了?民政及青年局局長麥美娟深有感觸,她說,關鍵是建立了“全政府動員”機制,通過政府部門、專業救援隊伍、地區關愛隊、志願者等多方聯動,形成快速反應合力。
筆者長期觀察發現,李家超善於調動政府整個團隊的積極性,以下三大亮點可圈可點:
一是“凝聚合力”。過往,政府部門“各自為陣”的現象飽受詬病,本屆政府在“聚力”上下了不少功夫。細讀每一份施政報告,都有新的“跨部門工作組(或委員會)”成立,負責推進重點工作,大多數都是由司長級官員領導,並要求在規定的期限提交報告,拿出推進工作的計劃;又在規定的期限,達到預定的工作目標。
二是“壓力傳導”。政府的考核覆蓋所有部門和人員。年度考評不達標者,輕則凍薪,重則紀律審查;工作業績優秀者,則會得到相應的表彰。其背後的邏輯是:“人人肩上有壓力”,才能確保“個個心中擔責任”。對於政府高層官員,李家超更是盯得緊,時時過問工作進度及效果,司局長們感到“壓力一刻不減”。
三是“活力迸發”。行政長官鼓勵政府各部門大膽創新,跳出原有的思維模式,探索新的治理模式,創新成果一旦得到廣泛認可,特區政府則從人力、財力、資源配置上給予傾斜,迅速複製推廣,令其產生更大效益。對此,許多司局長有“如魚得水”的感受,創新的主動性大增。
凝聚部門力量,傳導責任壓力,激發創新創造,以上三個方面為政府團隊“賦能”,令政府的管治能力大大提升,帶來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多次表示,面臨內外環境深刻變化,香港要識變應變求變,通過改革實現更好發展。希望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把握機遇,銳意改革,主動作為,加快推進香港由治及興。
看過往,香港“破局”的亮點頗多,“賦能”的變化明顯。再過20多天,新一份施政報告就要公布了,看未來,這是識變應變求變的新起點,中央寄予厚望,市民充滿期待!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