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鳴:國際化流光溢彩,煙火氣裊裊升騰-紫荊網

屠海鳴:國際化流光溢彩,煙火氣裊裊升騰

日期:2025-08-28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 屠海鳴

“敲鑼上市”是香港交易及結算所的慣例。今年以來,港交所的鑼聲頻繁響起,震耳欲聾,甚至出現了一天敲了六次鑼的奇觀,令全球矚目!

數據顯示,截至7月25日,今年已有52家公司登陸港股上市,港股IPO首發募集資金已達1273.6億港元(約合162.74億美元),創2021年以來新高。

與港交所的鑼聲相互呼應的,是海洋公園的歡聲笑語。大熊貓龍鳳胎“加加”和“得得”8月15日正式滿1周歲,許多市民和外地遊客蜂擁而至,為“大熊貓龍鳳胎寶寶”慶祝生日。

香港現在有6只大熊貓,是除內地以外擁有大熊貓最多的地方。自從大熊貓數量增加,“國寶明星”自帶流量,海洋公園人氣升騰,成為人們趨之若鶩的“歡樂海洋”。今年5月和6月的入場人次,比去年同期上升19%。

股市和海洋公園從不同角度折射出香港經濟整體上升的喜人勢頭。特區政府統計處近日發布《2025年半年經濟報告》則用詳盡的數據印證了這一事實。

報告顯示,香港第二季度實質本地生產總值(GDP)按年增長3.1%,略高於第一季度的3.0%,實現連續第十個季度正增長。

近來,有人看到香港街上有店鋪關門結業,便武斷地得出結論:股市熱鬧非凡,本地消費一落千丈,香港的“國際化”與“本土化”冰火兩重天。

這種說法有失偏頗。隨著網購興起,線下店鋪萎縮,是轉型之痛,不能用“國際化”和“本土化”去解釋。在香港,兩者完全是兼容並蓄、並行不悖的現象。

事實上,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股市暢旺,“國際化”流光溢彩;香港也是一個很有煙火氣的城市,本地消費回暖,煙火氣裊裊升騰。

制度對接全球,國際化成色十足

香港金融業的這些靚麗的數據令人振奮,出乎許多人的預料:今年上半年,香港證券市場市值增至42.7萬億港元,較去年增長33%;截至今年3月底,香港註冊基金數目達976個,按年錄得超過440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入,增長285%;截至今年4月底,香港銀行存款總額超過18萬億港元,較2022年6月底增加了約19%;今年第一季度,全港新單總保費達934億港元,與2024年一季度相比增長43.4%。

現在看來,曾經喧囂一時的所謂“金融遺址論”,早已成為一個笑話!

金融業的強勢復蘇,可以從兩個角度觀察分析。

其一,看“外因”。美國掀起反全球化的浪潮,特別是有人多次威脅,要把中國企業趕出美國股市。這向中國企業、以及其他國家的企業都敲響了警鐘,紐約不再是企業首選的國際募資中心,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魅力凸顯。

其二,看“內因”。這些年來,無論別人怎樣說,香港都堅定不移地做好自己的事。比如,上線跨境支付通,內地與香港快速支付系統實現互聯互通;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建設亞洲領先的綠色金融中心;發布《香港數字資產發展政策宣言2.0》,打造數字資產領域全球創新中心的政策框架,等等。

金融業的繁榮,體現出香港在經濟全球化大格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香港既可以為國際資本“避風”,也可以令國際資本“增值”。

香港的制度對接全球,為企業融資和國際化提供平台。香港並未“變成一個內地城市”,而是“國際化”的成色十足,對資本的吸引力越來越強。

消費已漸回暖,市井氣開始聚攏

今年的暑假已接近尾聲。今年,內地遊客的“暑期香港游”異常火爆,從入境口岸,到熱門景區;從鬧市街區,到演唱會和足球比賽現場,從頂級酒店,到街邊餐廳,人頭攢動的場景再現。

《2025年半年經濟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共錄得約2400萬人次的訪港旅客,同比上升12%。同時,私人消費開支同比實質增長1.9%,環比大幅增長3.4%,扭轉了此前連續四個季度的萎縮態勢。

過往,內地遊客赴港是“單向流動”;如今,“港人北上”和“北人南下”的“雙向奔赴”已經常態化。行政長官李家超帶領特區政府極力推動“以文塑旅,文旅融合”,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上任以來,真抓實幹,深孚眾望,打出文旅轉型升級的“組合拳”。加之啓德體育園啓用,令本港舉辦大型文體活動的硬件更好。文旅融合發展呈現新氣象,也拉動零售、餐飲、酒店、運輸等行業回暖。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亮點是:樓市出現觸底反彈。今年第二季住宅物業買賣合約總數為16574份,環比大增37%;住宅售價季內回升1%,結束了連續兩季跌勢。

觀察分析這一變化,應該說,特區政府的“加減法”政策功不可沒。

其一,“減法”:特區政府於去年2月全面實施樓市“撤辣”政策,撤銷針對住宅物業交易的額外印花稅、買家印花稅和新住宅印花稅等措施,減少了購房者置業的支出。

其二,“加法”:政府“搶人才”計劃帶來了“購房增量”,截至今年上半年,各類引進人才計劃已批出33萬份,約22萬人已經抵達香港,遠超3年引入10.5萬名人才的目標。非本地買家積極入市,是推動香港樓市上行的重要因素。

生產性服務業,長期穩定強引擎

《2025年半年經濟報告》還顯示,今年上半年,香港服務輸出延續第一季度的強勢,第二季實質增長7.5%,較首季6.3%進一步提速。顯示出本港服務業上升的強勁勢頭。

服務業分為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香港的金融、貿易、航運、法律、會計等專業服務屬於生產性服務業的範疇,服務水平堪稱世界一流。如今,香港發揮這一優勢,既是貢獻國家的使命,也是實現自身更好發展的需要。

從國家大局看,中國不斷增長的經濟體量需要生產性服務業的強力支撐。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中國是全球150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0%,由中國倡導的共建“一帶一路”正在向縱深推進。如此龐大的經濟規模,離不開生產性服務業的支持,而在國際局勢複雜多變的大背景下,中國必須更多地依託自己的服務業體系,減少對國外機構的依賴以規避風險,這正是香港貢獻國家的時機。

從香港實際看,香港有條件把生產性服務業做到“傲視群雄”。與內地其他城市相比,香港具有“兩文三語”、“自由港”和普通法地區的天然優勢,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程度高,且已擁有成熟的服務體系,是任何一個內地城市無法比擬的。與許多國外城市相比,香港是外資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最佳“跳板”,可以為跨國公司提供一系列專業服務,是任何一個外國城市無法比擬的。

基於以上兩點,做強做大生產性服務業,是香港繼續提升國際化水平、提振本地經濟的關鍵之舉,特區政府和相關業界應持續加力。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非常關注香港的經濟發展,在和特區政府官員的交流中經常指出,香港要善於在國家大局下謀劃自身發展,在“國家所需”和“香港所長”上找切入點,把握好這一點,就穩住了陣腳,蓄積了前行的能量。

港交所的鑼聲此起彼伏、接連不斷,香港的街頭巷尾處處人流湧動、熙熙攘攘,在“國際化”流光溢彩、煙火氣裊裊升騰之中,香港肯定還會越來越香!

(本文作者爲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安濤 校對:周默 監製:姚潤澤
有片|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大型無人機匯演在港舉行
香港特區政府舉行典禮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
李家超:關愛照顧惠長者福祉 樂齡科技助老友頤年
孫東:創新灣區 魅力無限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