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張自然災害罰單的警示意義-紫荊網

首張自然災害罰單的警示意義

日期:2025-08-27 來源:南方日報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治理“不聽勸”的違規探險行為,深圳有“金點子”。

近日,深圳市大鵬新區依據《深圳經濟特區自然災害防治條例》(下稱《條例》),對兩名在台風“韋帕”藍色預警期間擅自進入自然災害危險區的遊客,處以每人5000元罰款。據悉,這是深圳首次依據《條例》對個人開出的違規罰單,也是全國首張自然災害綜合法規罰單。

如何理解“首罰”?通常,各地在治理“野遊”等違規探險行為時,主要依據旅遊法、民法典、自然保護區條例等相關規定。而此案例的特殊性在於,首次依《條例》對所謂“勇闖”自然災害危險區這一具體情景作處罰。具體講,《條例》規定自然災害預警信號生效期間,市、區人民政府可以將可能造成人員傷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的區域臨時劃定爲自然災害危險區,並採取禁入措施,違者可能面臨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罰款,並承擔相關救援費用。此次事件中,兩名“驢友”於颱風天以身犯險,主打一個“不聽勸”,依規對其進行經濟處罰旨在築牢戶外活動的安全堤壩。

“野遊”等違規探險的警鐘一敲再敲,可總有抱着僥倖心理的“驢友”充耳不聞。根據中國探險協會發布的《2024年度中國戶外探險事故報告》,2024年我國境內共發生戶外探險事故335起,造成84人死亡、92人受傷。而迷路、被困、滑墜、落水等4種事故類型佔事故總量的82%。頻發的違規探險事件不僅會危及自身生命安全,同時也是對公共安全與公共資源的極大漠視和濫用。在此次“驢友”擅闖自然災害危險區事件中,一眾救援人員冒風雨、踏泥濘,耗時12小時終將兩名被困者成功轉移至安全區域,而此時颱風“韋帕”已升級為橙色預警。

任性的違規探險“要命”,豈可“慣着”?深圳率先劃定危險區、率先開展執法,通過開出這張具有標誌性意義的罰單,可有效起到“處罰一個,教育一片,規範一方”的良好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這張罰單也讓人們捕捉到了不少深藏背後的積極信號。比如,法律權威的剛性信號——從“柔性勸”到“剛性管”,一紙罰單明確告知社會,任何以身犯險的行為都將面臨法律的懲戒。再比如,治理模式的轉變信號——從“被動救援”向“主動預防”,一紙罰單明確告知社會,個人不能將自身安全完全寄希望於事後的公共救援,必須承擔起主動避險的法律義務,從而實現風險的源頭管控。

隨着“生態遊”“森系遊”的強勢“出圈”,越來越多的山海資源被看見、被探索。在此,有必要再三提醒:每個人都是自身安全的第一責任人,遠離那些以“打卡”“探險”為名的違規探險,才是對生命最好的呵護。期待各地抓緊行動起來,共同織密織牢戶外探險安全防護網。

來源:南方日報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江心雨 校對:安濤 監製:姚潤澤
粵港澳大灣區禁毒高峰會下月在港舉行
香港舉行跨部門海陸空反恐演習
10組主題花壇亮相長安街沿線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
香江回響:“一個兵”的烽火穿越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