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過去五年來,隨着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的進一步推進,資本市場生態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展望“十五五”時期,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資本市場改革將牢牢錨定“服務新質生產力”這一核心命題,為高質量發展注入資本動能。
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我國資本市場生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上市公司規模來看,數量從2020年末的4181家上升至目前的5429家,增加1248家,其中創業板、科創板分別增加374家和494家,合計佔比近70%。全市場的總市值則增加24.51萬億元。從上市公司結構來看,按照申萬行業分類,電子、電力設備和通信行業的市值分別增長6.96萬億元、2.65萬億元和2.46萬億元,位居各行業前列,也反映出我國經濟的結構性變化和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壯大。
從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完善與改革來看,“十四五”期間,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持續推進,基礎性制度不斷完善。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落地並不斷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活力進一步激發,科創板多項改革舉措先後落地,市場包容性顯著上升。在資產端和資金端,則注重固本培元,培育壯大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推動上市公司提升投資價值,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障礙,推進公募基金改革,提高市場的可投資性和吸引力。與此同時,資本市場監管執法的規範化水平和打擊懲戒違法行為的精準性也不斷提升,投資者利益保護機制日益完善。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下一步,資本市場有望圍繞“服務好新質生產力發展”這一關鍵命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市場的包容性和吸引力,提高服務科技創新的能力。
證監會主席吳清日前在“十五五”資本市場規劃專家學者座談會上表示,“十五五”時期是資本市場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證監會將持續鞏固資本市場回穩向好勢頭,以深化投融資綜合改革為牽引,加快推進新一輪資本市場改革開放,不斷增強市場的吸引力和包容性,積極倡導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性投資理念。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表示,“十五五”期間,從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科技創新的角度來看,資本市場改革的重心應放在持續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提升直接融資比重、培育和壯大耐心資本等方面。他提出,要進一步完善主板、創業板、科創板、北交所及新三板、區域性股權市場的功能分工,針對科技創新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融資需求,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大力發展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完善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產業投資等多層次投資體系,加大政府引導基金支持力度,推動形成覆蓋科技創新全生命周期的融資服務體系,引導社會資本更多投向種子期、初創期科技企業。
田軒指出,要優化融資結構,降低企業上市門檻和融資成本,鼓勵科技企業通過首發上市、再融資、併購重組等方式做大做強。支持科技企業發行科技創新公司債券、雙創金融債券、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債券等特色債券品種,探索發展高收益債市場,滿足不同風險偏好科技企業的融資需求。同時,要注重培育和發展長期資金來源,大力發展公募基金、保險資金、社保基金、養老金等長期機構投資者,鼓勵其加大對科技創新企業的投資力度,提高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完善長期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機制,鼓勵其積極行使股東權利,推動上市公司提升治理水平和創新能力。優化QFII、RQFII制度,吸引更多境外長期資本投資中國科技創新企業,提升資本市場的國際化水平。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十五五”期間資本市場改革的重心,必須牢牢錨定“服務新質生產力”這一核心命題,構建“精準優質注冊制+長期資本+法治監管”三位一體的制度生態:要深化注冊制改革,針對硬科技、綠色低碳等新質生產力企業,建立“技術路線圖+商業可行性”雙維度審覈標準,破除盈利依賴,讓創新企業“願上市、能上市”;要激活長期資本,通過稅收遞延、放寬險資投資比例等政策,引導養老金、社保基金等“耐心資本”深度布局科技創新,扭轉市場短期化痼疾;要強化法治監管,完善研發支出信息披露規則,嚴打財務造假,確保市場公平透明。要將融資端的包容性、投資端的長期性、監管端的精準性有機融合,真正打通科技創新的“最後一公里”,進而讓資本市場從“資金池”升級為“創新引擎”,為高質量發展注入資本動能。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靂表示,要加大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支持,更多引入長期資金,靠制度讓科技、資本、產業轉起來,同時做好風險防控。要讓企業上市更靈活多元化,讓硬科技企業可憑研發投入、專利代替部分盈利要求,成熟企業上市審覈更快,不合規的企業也有明確退出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