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遊”不僅是旅行方式的迭代,更是大眾生活態度的折射,彰顯着消費者的理性與自信,也倒逼文旅行業加速向精細化、個性化、優質化升級
今年暑期,我國文旅市場持續升溫,各大景區人流如織,熱鬧背後,旅行方式正悄然改變:曾經“說走就走”的隨性出行,正越來越多變為精心規劃的“計劃性旅行”;盲目追逐熱門景點的熱潮漸漸退去,“小眾秘境”探索成為新風尚……這些被網友稱作“聰明遊”的新型旅行方式,不僅是暑期文旅市場的亮眼風景,更反映出消費者旅遊觀念的轉變。
“聰明遊”的“聰”,彰顯於數字賦能下的高效決策。隨着數字技術深度融入文旅領域,旅遊服務平台愈加完善,旅行攻略、比價工具、服務指南等信息獲取便捷,遊客決策週期大幅縮短,決策質量卻顯著提升。從目的地天氣、人流預測,到景區實時客流、酒店真實口碑,數字技術構建的全景預判體系,讓出行更具確定性和規劃性。部分旅遊平臺數據顯示,今年暑期,旅遊產品預訂週期顯著提前,“早鳥訂單”佔比同比提升超30%,出行規劃的精細化程度明顯提高,這正是遊客決策智慧的生動註腳。
“聰明遊”的“明”,體現在理性務實的消費選擇。如今,遊客愈發注重旅行的性價比與體驗感,既願為高品質的深度體驗買單,也精打細算規避不必要的消費。今年暑期,文旅市場呈現訂單量、出行距離、停留時長“三增”態勢,而消費重點正轉向能提升旅行品質的領域。以自駕遊為例,神州租車發布的數據顯示,暑期跨城自駕訂單量同比增長400%,租車訂單量創下歷史新高。從出行距離看,800公里以上的長途訂單佔比超30%,同比增長近四成。從出行目的地看,許多縣域小城迎來租車自駕高峰,成為暑期市場新的增長亮點。這些場景生動詮釋了“聰明遊”的消費邏輯——體驗為王、性價比至上。遊客一次次“用腳步投票”,勾勒出旅遊需求升級新軌跡。
“聰明遊”的走熱,本質是供需兩端同頻共振的結果。從需求端看,經過多年市場培育,消費者旅遊認知更趨成熟,告別“走馬觀花”的打卡式觀光,追求個性化、沉浸式體驗,為“聰明遊”提供了土壤;從供給端看,各地各部門主動作為,以創新迴應需求。故宮博物院推出數字沉浸體驗項目,讓文物“活”起來;蘇州拓展園林夜花園開放範圍,豐富夜間消費場景;廣西推出景區“一票遊多日”優惠政策,降低出遊成本……這些創新實踐既豐富了優質文旅供給,也為市場注入新活力。
“聰明遊”的興起,更揭示出文旅產業發展的新方向。當前,我國文旅產業正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進入存量競爭、品質為王的新階段。“聰明遊”不僅是旅行方式的迭代,更是大眾生活態度的折射,彰顯着消費者的理性與自信,也倒逼文旅行業加速向精細化、個性化、優質化升級。遊客“聰明遊”,市場須“聰明供”。文旅行業想要贏得消費者,既要在優化體驗、創新產品上苦練內功,推出更多契合消費需求的特色服務,也要在規範市場、提升服務上做足文章,築牢安心消費的基礎。讀懂“聰明遊”背後的消費新需求,持續打造讓遊客安心、舒心、動心的文旅新供給,才能不斷激發文旅市場內生動力,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