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鳴:香港全民聊“報告” 壓軸專章枝葉情-紫荊網

屠海鳴:香港全民聊“報告” 壓軸專章枝葉情

日期:2025-09-25 來源:經濟日報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屠海鳴

連日來,市民熱議施政報告,民生話題熱度很高。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5年施政報告的第九章中以“安居生活 關愛共融”為題,涉及土地房屋、醫療護理、社會福利、保障勞工等9個重點範疇 ,提出解決民生問題的具體方案,篇幅達1.3萬余字,是報告最長的一章,也是吸納民意最多、最受市民關注和期待的“壓軸專章”。

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指出:“改善民生是我們的最終目標”;他在9月22日接受香港中通社專訪時表示:“民生工程是永遠持續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一個 “最終”,表明了施政的落腳點;一個“更好”,表明了施政的最高追求。兩個關鍵詞揭示了“施政”的意義所在,也表明改善民生在《施政報告》的分量。

國務院港澳辦發布的“港澳平”文章:《李家超行政長官施政報告展現香港新階段新發展昂揚奮發氣象》,專門提出報告著力提速提質增進民生福祉,真正踐行“讓市民有更好住房、打工仔有更高收入、長者有更好照顧,青年有更好發展”的初心願景。

香港全民聊“報告”,壓軸專章枝葉情。透過民生的專章可以看出,“民生話題”成為市民和政府的共情、共嗚、共振點。

破“痛點” 游刃有餘

所謂“痛點”,就是長期想解決而解決不了的難題,已經成為“社會之痛”。在香港,“住房難”“用地難”是公認的“痛點”。李家超任內的第一份施政報告就著手解決這個“痛點”,再看他任內的第四份施政報告,解決痛點顯得游刃有餘,令人欣慰!

三年前,公屋申請者平均要等候 6.1 年才可上樓,現在已經縮短至 5.1 年;下一步,將邁向 2026-27 年度下降至 4.5 年的目標。數據的變化,表明僵局已經打破,突圍已然成功。

施政報告用了長達2000多字闡述“土地及房屋”問題,從不同角度提出解決方案。

比如,在公屋供應量逐漸增加的情況下,如何“豐富置業階梯” ,報告提出六項措施:將綠白表配額比例由 40:60 調升至50:50,協助更多公屋租戶變成業主;為增加白表人士透過二手市場購買未補價資助出售房屋的機會;為避免白居二配額因個人意願轉變而被浪費,房委會發出批准信的數額將適量大於白居二配額;提升居屋和綠置居面積較大單位的比例;放寬新出售單位的轉讓限制年期由 15 年降低至 10 年,以鼓勵居民上進上流;推出房委會資助出售單位“長者業主樓換樓計劃”。

這些措施落地,將使不同收入的市民實現“居有其屋”,也大大提升公屋的使用效率,形成良性循環。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在社交平台分享施政報告的房屋内容时表示,将會繼續努力,落實好房屋政策。特别是从以下方面推动落实:以快速興建的方式,為有迫切住屋需要的市民提供3萬個簡約公屋;增加資助出售單位供應;助力青年置業;收緊富戶政策;促進建築科技應用;推動智慧屋邨管理;推行“共築·創業家”計劃,與商界攜手支持青年實踐創業夢想;爭取立法會今年內通過“簡樸房”規管制度的條例草案等。

多少年來,香港“坐困愁城”無解,施政報告房屋及土地政策體現出的新思維,終於解開“死結”,令人眼前一亮,豁然開朗!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之所以形成“痛點”,就是因為沒有通盤謀劃、自我“鬆綁”、打通關節。從解決住房問題可以看出,相比過往,李家超和他的團隊解決“痛點”的眼界開闊、思路暢通、手法嫻熟,令市民感到政策的爐火純青、出神入化。

解憂難 精准施策

市民最為敏感的民生事項,除了住房,還有就業、醫療、養老、出行等,這些方面任何細微的“不如人意”,都會引發強烈的社會情緒。從施政報告看,李家超意識到民生事項的“敏感度”,相比於過往,政策措施更加詳細、精准。

報告在養老方面提出了 11 項措施,涉及居家養老、加強院捨照顧服務、優化大灣區養老安排、支援照顧者等多個方面。比如,持續擴展“廣東院捨照顧服務計劃”。由10月起,參加計劃的內地安老院將由15 家增至 24 家, 覆蓋城市由六個增至八個。

不少市民對“加強院捨照顧服務”和“廣東院捨照顧服務計劃”很感興趣。現在,有‌‌很多長者屬“獨居”或“雙老”長者,或自己照顧自己,或一個老人照顧另一個老人。這一趨勢還在擴展,已成為社會之憂,報告提出了對策,令人心安。

施政報告在闡述“勞工支持和保障”時明確提出:“確保本地勞工優先就業”,並指出:“實行更嚴格的人手比例 ,雇主申請輸入侍應生及初級廚師各一名,便須已聘用本地全職侍應生及初級廚師各兩名。”“雇主進行本地招聘時間由四星期延長至六星期,期間必須每周參加一次勞工處舉行的實地招聘會。”

講得如此詳細,說明李家超悉心傾聽公眾咨詢階段聽到的不少呼聲,在保障本地勞工利益上不繞圈子,直截了進行政策干預,力圖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施政報告在“強化基層醫療服務”方面提出5項措施,其中有:“明年內為賦權基層醫療署提交法案,制訂全港性的基層醫療服務標準,建立跨專業服務網絡”“擴展醫管局家庭醫學門診預防篩查和護理服務和增加服務量”“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平台’”等。

涓涓細流、星星之火,這些措施看似細小,卻可直達千家萬戶,令人感受到“醫療惠民”的溫度。不少市民表示,醫療資源下沈,看病更方便,可以預防“小病拖成大病”。

利長遠 具前瞻性

不少人留意到施政報告涉及民生問題時,不僅注重解決“燃眉之急”,也珍視化解“未來之憂”。

比如,施政報告提出,為應對社會高齡化挑戰,政府會成立“社會高齡化對策工作組”,由政務司副司長帶領各政策局制訂對策。

截止‌2024年,香港65歲或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為23.9%,預測到2046 年, 65 歲以上人口將佔總人口的 36%。未雨綢繆,及早應對,這體現出特區政府的前瞻眼光。

又比如,施政報告提出“外賣及送貨等數碼平台行業盛行,在便利市民的同時也創造工作機會。政府會立法完善平台工作者工傷補償機制,並繼續善用‘數碼平台行業三方小組’就持份者關注的議題進行協商。”

“數碼平台工作者”是一個新興群體,關注並保障他們的權益,是事關未來的民生問題,報告專門用一節來闡述,可見對這個群體的重視。

此外,施政報告還提出鼓勵生育、推動婦女發展、支持少數族裔、持續優化關愛隊服務等,都事關香港的長遠發展,詮釋了“關愛共融”的內涵。

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非常重視特區政府改善民生,他每次來港調研都要深入社區,直接聽取社區居民的訴求。他多次表示,民生無小事,囑咐特區政府以辦好民生實事贏得市民信賴。

既體恤民情,又問計於民。施政報告涉及民生的政策範圍廣,有些政策還非常具體,回應了公眾關切。熱議之後看行動,接下來,如何落實到位、見行見效,市民們都引頸而望、翹首以盼。

(本文作者爲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來源:經濟日報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李博揚 校對:劉雨晨 監製:姚潤澤
孫東:投資河套 鑄就未來
陣容強大!2025“灣區升明月”周日上演 肖戰周深等亮相澳門(附官宣名單)
香港出口連升18個月 對英美出口增勢勝預期
2025香港國際中醫藥博覽會|第二場品牌推介會及產品發布會成功舉行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