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亦是“十五五”規劃的謀篇佈局之年。特首9月17日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以“深化改革、心繫民生、發揮優勢、同創未來”為主題。
《施政報告》以最大篇幅闡述各項民生政策措施,體現特首所強調的“改善民生是施政的最終目標”,並在拼經濟與深化改革上交織發力,反映特區政府以“民生”與“經濟”為主軸的發展策略。
強化治理體系方能提升治理水平
《施政報告》將“『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強化治理體系”置於第二章的重要位置,彰顯特區政府“深化改革”的決心。發展固然是硬道理,但拼經濟、惠民生的前提,是先鞏固治理根基,確保領導力貫穿各級部門。如行政長官所言,雖然部門首長一向對部門表現負上責任,但特區政府至今未將有關責任整體制度化。筆者歡迎他提出建立獨立於政府系統的“部門首長責任制”,獨立的調查小組可對各級的公務員進行調查,賦予公務員敍用委員會調查職能,目的之一是將“政治任命官員問責制”與公務員的行政問責更有效銜接。
“部門首長”有誰呢?常任秘書長是不是?根據香港政府“一站通”網站,部門首長共有69位(不含常任秘書長),值得留意的是,公務員敍用委員會主席亦名列其中。加上,該委員會主席一向由退休公務員出任,有意見關注該委員會在公眾觀感上的獨立性,建議特首在落實“部門首長責任制”時,審視過往的做法,對《公務員敍用委員會條例》以及其附屬法例作出適當的修訂。
展望未來,公務員評核、擢升和薪酬調整機制要相結合,最多人倡議檢視的“自動跳薪”(增薪點)制度也不容忽視。2024年只有21人因工作表現欠佳未獲增薪,公務員事務局長也認為不理想,那還需要什麽條件深化此方面的改革?
提速北都發展不靠單一機構
整份《施政報告》貫穿“發展”主軸,“發展”一詞出現多達365次,成為最核心的關鍵詞。其中,北都作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幅員廣闊,面積和未來人口約佔香港三分之一,所需資源投資龐大。因此,筆者認同特首看法,不宜由單一法定機構統籌管理。《施政報告》提出為不同產業園區度身成立一間或多間園區公司、法定或非法定專門機構,實屬務實之舉。期望特區政府在特首領導的“北都發展委員會”下,盡快訂立專屬法例,簡化行政流程,拆牆鬆綁,加速推進北都建設。
發揮內聯外通獨特優勢
特區政府多措並舉發揮獨特優勢。筆者關注到特首要求金融監管機構的發展使命更為突出。以金管局為例,其職能除了監管認可機構之外,也具備便利金融服務與產品開發的職能,具體措施包括:建立AI模型評估方法,強化金融系統安全測試;利用與人民銀行的貨幣互換協議,設立新的“人民幣業務資金安排”,穩慎紮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方面,由商經局長督導的“內地企業出海專班”要主動招攬內地企業利用香港“走出去”;律政司副司長則負責推廣香港法律服務,協同會計、金融等專業服務,支援內企出海所需,深化國際交往合作。筆者身體力行,今年5月與律政司一起倡議香港的法律和爭議解決服務能協助內企出海。過去幾年,香港各項建設事業成效顯著,成績得來不易。在特區政府帶領下,社會各界齊心協力、積極識變應變求變,同創更璀璨的未來。
轉載自:明報《Money Mon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