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靈
近幾個月,“新疆可食用綠化帶”的詞條再次衝上內地各大網絡平台熱搜,許多網民都大呼不可思議,覺得新疆路邊綠化帶上的水果數量比自家附近水果店的還豐富,亦有不少新疆網友留言,指綠化帶上的水果可能噴灑了農藥,呼籲遊客不要亂吃。然而,誰又能想到,在70年前新疆大部分地方還是荒漠處處,許多城鎮都面臨著如當年西域三十六國般被沙漠吞噬的結局,那麼這70年時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將大漠沙如雪的新疆變成了充滿生機活力和發展機遇的熱土呢?
年輕的城 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
“我到過許多地方,數這個城市最年輕,它是這樣漂亮,令人一見傾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因為我透過這個城市,看見了新中國的成長。”這是著名詩人艾青1959年在前住新疆石河子考察後寫的《年輕的城》中的一段話,裡面描繪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正在石河子火熱建設城市的畫面。事實上,石河子市的發展過程,也是過去70年整個新疆發展的縮影,反映出黨和政府在新疆實施的有力治理政策,令狂沙漫天的大漠變成如今欣欣向榮的綠洲。
其實,石河子市當地人常說,“石河子是先有了樹,隨後才有街道和房屋。”在1950年,王震將軍率領解放軍二十二兵團挺進石河子,在戈壁荒灘上屯墾戍邊,僅用了一年時間,軍墾官兵就在石河子修築道路14.7公里,建成土木結構平房733間,為這座城市勾勒出了未來幾十年發展的基本輪廓。如今石河子市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大城市,其成功的背後不得不提的就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成立和“師市合一”的體制。
從1954年中央政府命令駐新疆的解放軍部隊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開始,到1981年將兵團改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至今,兵團的官兵們一直奮戰在最堅苦、最惡劣的環境裡屯墾戍邊,硬生生地將吞噬西域三十六國的荒漠改造成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綠洲。而在完成城市建設後,兵團在其駐地成立縣級市,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雙重領導。以石河子市為例,經過四代人的開發建設,石河子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2%,2000年被聯合國人居中心授予“人居環境改善良好範例獎”,還已形成碳基、鋁基、矽基、能源、紡織服裝、農產品精深加工六大支柱產業,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
荒漠變熱土 機遇處處見
石河子市的發展過程,在新疆隨處可見,幾代兵團人的努力建設,令新疆各地從被沙漠化威脅的荒蕪絕地,變成充滿生機的現代化城市。特別是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新疆自治區黨委、政府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策略,以及中央賦予新疆重要戰略定位,把新疆作為我國西北的戰略屏障的同時,作為“一帶一路”西部發展核心區、西部大開發重點地區及國家“三基地一通道”的重點地區進行規劃發展,使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眾生活得到了進一步改善。據數字顯示,全疆地區生產總額從2015年的約9300億元增加到2024年的約20500億元,年平均增長約6%;人均地區生產總額從約40000元成長到約79000元,增長近一倍。
同時間,隨著《我的阿勒泰》爆紅,新疆亦積極發展旅遊產業,除打造阿勒泰、獨庫公路、那拉提草原、喀拉峻草原等綠色北疆隱世天堂路線外,還依托阿爾泰山、天山豐富的冰雪資源優勢,推動冰雪產業集聚發展,打造世界級冰雪運動和冰雪旅遊目的地,使冰雪資源逐步轉化為經濟效益的同時,將新疆打造成能吸引國內外遊客全年出行旅遊目的地。
從建設兵團初入疆時的一窮二白,到今日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人安居樂業,新疆每一寸土地都是幾代兵團人用血汗灌溉的成果,如今天山南北呈現出一派安定祥和、蓬勃發展、機遇處處的新氣象,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只要堅持貫徹黨的治疆策略,堅固兵團人的墾荒精神,推動新疆各產業高品質發展的同時,利用獨特的地理優勢,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西部核心區的發展,將中亞、中歐市場與“一帶一路”有機結合,定能令新疆的發展再上一個台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新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