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世界心臟日 衞生署持續推廣健康生活預防心血管疾病

響應世界心臟日 衞生署持續推廣健康生活預防心血管疾病

日期:2025-09-29 來源:紫荊號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響應「世界心臟日」,衞生署今日(九月二十九日)呼籲市民繼續積極實踐健康生活模式,同時通過「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以有效減低因患上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風險。政府一直鼓勵全民從小培養健康生活習慣,作為預防非傳染病的首要策略,透過全生命周期方式,推廣包括健康飲食及限制攝取油、鹽和糖,多做體能活動、避免吸煙和飲酒的健康生活模式。特別是在慢性疾病管理方面,政府積極推廣「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提供便捷的糖尿病及高血壓篩查服務,以及提供血脂檢查,實現「三高全覆蓋」。

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臟病和中風)是導致本港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更是全球「頭號殺手」。去年共有10 111宗(臨時數據)因心血管疾病引致的登記死亡個案,佔全部個案五分一(19.3%),當中65.1%死亡個案與心臟病相關。

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行為風險因素包括吸煙、缺乏體能活動、不健康飲食和飲酒過量。這些風險因素同時導致超重、肥胖、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八成心血管疾病引致的早逝個案均可以透過控制風險因素及實踐有益心臟的生活習慣預防。

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在香港仍然普遍。調查顯示,83.9%的15至84歲人士,每日鹽攝取量高於世界衞生組織(世衞)建議每日少於5克標準;而超重和肥胖、血壓過高、血糖過高及總膽固醇過高的比率,則分別為54.6%、29.5%、8.5%及51.9%。二○二三年度健康行為調查報告顯示14.8%的成年人未達到世衞建議的帶氧體能活動量,較2020至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的24.8%有所改善。

為提升市民的疾病預防意識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基層醫療署透過各地區康健中心/地區康健站(康健中心)和家庭醫生積極推廣「健康人生計劃」。及早識別和妥善治理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同樣重要。政府在二○二三年推出為期三年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資助45歲或以上未曾確診患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的香港居民,配對家庭醫生並於私營醫療市場接受糖尿病及高血壓篩查。先導計劃今年三月擴展至提供血脂檢查,做到「三高全覆蓋」。經篩查後被診斷為血糖偏高,或患有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的參加者可進入治療階段,在政府資助下由自行選擇的家庭醫生繼續診治,以及按健康狀況獲處方藥物,接受專屬護士診所和專職醫療服務。先導計劃強化「一人一家庭醫生」概念,以康健中心為樞紐,擴闊社區醫療網絡。

截至今年八月二十七日(三年先導期的一半),已有超過15萬名市民參加,預料能較預期時間提早達致約20萬名市民參加的目標;約91 600人(接近六成)已完成篩查,其中約36 800人(約四成)被診斷為血糖偏高,或患有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並已進入治療階段。市民如欲了解「慢病共治計劃」詳情,可瀏覽「慢病共治計劃」專題網站。

二○二五年世界心臟日的主題為「不漏一跳」,向公眾宣揚守護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性,不要錯過任何一個預防措施。政府會繼續推動市民奉行健康生活,並與社區夥伴緊密合作,共同建設健康生活環境。市民可瀏覽衞生署「活出健康新方向」網頁。

來源:紫荊號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華服嘉年華”香港開幕 最大單體花燈亮相維港
亂港分子羅冠聰入境新加坡被拘
李強會見朝鮮外相崔善姬
新華社出圖:這次是故宮!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