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琼:無懼風雨 與民同行-紫荊網

李慧琼:無懼風雨 與民同行

日期:2025-09-29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 李慧琼

超強颱風“樺加沙”於本月24日正面襲港,狂風暴雨席捲全城,塌樹、水浸、山泥傾瀉的新聞畫面令人關注。然而,這個被稱為“風王”的颱風雖然帶來嚴峻挑戰,可幸的是,本港並沒有出現重大人命傷亡,城市在風暴中依然運轉有序,並於短時間內迅速復常。這一成果,既有賴大多數市民的守法自律與團結合作,更有賴特區政府超前部署、沉着應變,以及無數前線人員逆風而行的專業付出。

在“樺加沙”來臨之前,行政長官李家超早於風暴前夕巡視渠務署緊急事故控制中心與庇護中心;特區政府亦展現了高度警覺與科學決策,從9月21日開始,政務司司長陳國基領導的應對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便已召開會議,協調跨部門合作,與各政策局、紀律部隊、公共服務營運商協調部署,確保防災體系未雨綢繆。

作出周全部署形成合力

多個環節在颱風前已作出周全部署,形成合力。包括提前動用大型排水及抽水設備,並配合人工智能監測系統,加強監察低窪地區水浸風險;加派人員在風暴前後巡查重點位置和關鍵設施;對住宅、地盤及社區設施作加固和檢查;同時預先制定公共交通復常優次,確保主要幹道及鐵路能盡快投入服務。這些措施讓香港避免重蹈2018年“山竹”時交通癱瘓的覆轍,體現應變體系經歷磨練後已趨成熟。

“逆風而行”的專業精神,顯示出公務員隊伍一流的質素。“樺加沙”來襲,在風勢最猛烈時,從將軍澳海濱到杏花邨堤岸,海水倒灌、大浪翻湧,多區停電、樹木倒塌,但前線人員謹守崗位。在特區政府統籌及督導下,前線人員不眠不休,穿梭險境救出受困市民,快速清理路障,冒雨操作排水機械人;醫療救護人員隨時候命接送傷者。

颱風剛過,市民最關心的是生活與交通能否盡快回復正常。特區政府的善後部署同樣展現了專業與高效。前線部門迅即展開全方位善後:搶修塌坡、緊急圍封危險斜坡,加快清理主要道路及幹線;港鐵與政府部門密切協調,優先恢復鐵路露天段與機場快線通車;加班處理塌樹、清理積水。正因如此,香港沒有必要宣布“極端情況”,至翌日清晨社會已基本恢復運作。

在“樺加沙”風勢稍歇之際,筆者與地區團隊立即到社區察看,對特區政府此次高效應對更有深切體會。所見的是,主要幹道上的大型障礙物基本上已清理好,讓交通在短時間大致回復秩序;多個屋苑、行車路線與路面狀況大致良好;何文田有大樹不堪風雨壓力倒下,所幸並未造成人命傷亡;市民出入暢順,反映當局通宵清理成效顯著。在此,筆者要特別感謝地區團隊同事在風後第一時間到場,除了協助清理,也讓我們掌握第一手意見,迅速反映予特區政府跟進。

總結經驗完善應變體系

今次對抗超強颱風,不僅是對特區政府的考驗,更是全民合力抗災的實踐,社區力量發揮着無可取代的作用。區議會、地區“三會”、關愛隊等基層組織挺身而出,主動上門,走訪居民,分發物資,支援獨居長者及受災戶,發揮了特區政府與基層之間的“最後一公里”橋樑作用。這種上下呼應的格局,充實了香港全面的抗災體系。

筆者在社區走訪時,深切體會到這種合力精神。雖然路旁仍見塌樹,但幹道已暢通無阻,交通得以正常運作;不少居民亦自發清理屋邨積水,幫助街坊恢復正常生活秩序。正是因為“政府主導、社區協同、市民配合”,香港才能迅速走出災後困境。

再大的風雨,也無阻我們追求安全穩定、保持繁榮發展的決心。香港這座城市的獨特精神,正是“獅子山精神”在當代的延續。從特區政府高層到前線人員逆風堅守,到市民主動自律,到社區團隊自發協助,這一切都讓香港在風雨中依然堅韌挺立。

未來的挑戰仍然存在,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或愈加頻繁。但筆者深信,憑藉這次“樺加沙”實戰的經驗,香港將不斷總結和完善應變體系,不僅能於災害中保護市民生命財產,更能在變幻莫測的世界風雲中守住繁榮穩定。

(作者係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立法會議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位黃岩島領海領空及周邊區域組織戰備警巡
中國正式成為安第斯共同體觀察員國
多國政要祝願中國更加繁榮昌盛 盼攜手深化友誼合作
澳門特區政府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6周年升旗儀式和招待酒會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