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商務部、民政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力推動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擴圍升級的通知》,明確提出“鼓勵共享客廳、共享自習室、共享工具箱等共享經濟模式”,將發展共享客廳等新模式作為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推動便民生活圈建設擴圍升級的重要抓手。
近年來,共享客廳已在多地悄然興起,在很多社區成為居民頻繁光顧的“能量中心”。作為社區治理的一種創新模式,共享客廳通過有效盤活閒置空間資源,重構以鄰里關係為核心的社區治理新格局和溫情互助網絡,不僅回應了城市化進程中的社區治理難題,也為居民帶來可感、可享的實惠,成為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基層落地的生動實踐。
共享客廳雖物理空間有限,其經濟價值與社會意義卻不容小覷。一是有助於優化資源配置,滿足多樣化空間需求。付費型共享客廳既可以盤活閒置空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場地所有者帶來額外收益;又可以為用戶提供靈活、便捷、高性價比的多樣化服務,滿足其臨時性、短時性的空間需求,有效化解尋找場地的難題。二是能有效重建社區社會資本。社區共享客廳通過提供開放、包容的共享空間,為居民從封閉的私人生活走向公共交往提供平台,推動“陌生人”轉變為“和睦鄰里”,在互動中重建信任與歸屬感。三是可創新社區治理機制。通過鄰里議事角等機制,社區共享客廳為居民提供了表達訴求、議決公共事務的常態化平台,有效拓展了民意溝通渠道,充分發揮基層的組織優勢,切實激發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潛能,成為推進基層協商民主和群眾參與的重要載體。四是能提升社區服務效能。共享客廳以開放式、沉浸式服務推動各方互動,實現從管理到服務、從被動響應到主動介入的轉變,有效提高了基層服務的可及性與實效性。
讓共享客廳惠及更多社區,有賴於我們多方面的持續努力。共享客廳應基於社區實際和居民需求進行差異化設計,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實現精準定位與特色發展,避免一哄而上、重複建設。例如,陝西省白水縣推行“一社區一主題一特色”的共享客廳建設,可有效滿足不同社區的現實訴求。同時,要有效整合各方資源,積極引導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市場主體參與共建,為共享客廳建設提供長效、可持續的資源支持與機制保障。此外,因地制宜推進共享客廳建設。比如,在老舊小區可重點盤活閒置空間提供社區服務;在公租房社區,可探索功能集成模式,融黨建宣傳、政務服務、雙創支持及公益活動於一體,協同促進社區融合與居民發展;在老齡化社區則可着力打造適老型共享空間;在青少年聚集的社區可突出閱讀文化特色,打造閱讀共享空間,營造良好社區文化氛圍。
作為社區治理的創新載體,共享客廳也需不斷優化與迭代升級。建立可持續運營機制,完善“政府引導+社會運營+居民參與”的發展模式,有效化解“重建設、輕運營”問題。強化數字賦能,推動智慧客廳建設,實現黨建、政務、社區管理與商業服務等多網融合,提升居民服務體驗。深化內容建設,以活動凝聚人心,積極開展覆蓋科普、教育、文化、商業等多領域的優質公共服務,提供更豐富多樣的公共產品,有效提升共享客廳吸引力。